自普照游二庵

长松吟风晚雨细,东庵半掩西庵闭。

山行尽日不逢人,裛裛野梅香入袂。

居僧笑我恋清景,自厌山深出无计。

我虽爱山亦自笑,独往神伤后难继。

不如西湖饮美酒,红杏碧桃香覆髻。

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翻译

夜晚的长松在风雨中低吟,东边的小庵半掩着门扉,西边的也已关闭。
整日在山中行走却不见人影,湿漉漉的野梅香气飘进衣袖。
居住的僧人笑我沉醉于清幽景色,自己却厌倦深山无法离开。
我虽喜爱山林但也自我嘲笑,独自前往后神伤难以继续。
不如在西湖畅饮美酒,欣赏红杏碧桃的香气洒满发梢。
写下这首诗寄给采薇翁,本就不避人世,何谈避世呢?

注释

长松:高大的松树。
晚雨:傍晚的雨。
东庵:东边的小庵。
半掩:半开着。
山行:在山上行走。
裛裛:湿润的样子。
野梅:野生的梅花。
袂:衣袖。
居僧:住持的僧人。
恋清景:沉醉于清幽景色。
自厌:自己感到厌倦。
独往:独自前往。
神伤:心神悲痛。
难继:难以继续。
西湖:杭州西湖。
红杏碧桃:春天的花朵。
香覆髻:香气洒满发梢。
采薇翁:隐士或友人的代称。
避世:逃避尘世。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大自然中的独自漫步,感受着雨后清新之气。"长松吟风晚雨细"一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树木随风轻声细语的情景,彷彿可以听见那细雨后的松林低语。

接下来的"东庵半掩西庵闭"则是诗人对所居住的僧庐环境的一种描写,隐约中传递出一种偏安静谧的生活状态。紧接着,"山行尽日不逢人"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徘徊至日暮时分,却未曾遇见过行人,显露出一份超脱尘世的孤独与宁静。

而"裛裛野梅香入袂"则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感受,野梅的清香沁心,彷彿可以闻到那淡雅的花香。诗人在这片宁静中似乎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然而,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中,诗人也自觉有些矛盾。在"居僧笑我恋清景,自厌山深出无计"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过于沉迷于自然美景而不能自拔的自嘲。同时,这种选择也是出于一种无奈,因为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对这片山水确实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接着,"我虽爱山亦自笑,独往神伤后难继"一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矛盾。诗人虽然热爱大自然,但也意识到长久下去,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可能会带来精神上的伤害,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未来也未必能够持续。

最后,诗人转而思考到人间的欢乐,"不如西湖饮美酒,红杏碧桃香覆髻"一句,以西湖作为背景,描绘了一种人间烟火气息中的人情味,似乎在告诫自己,也许应该享受生活中的点滴欢愉,而不是过于沉迷于山林之中。

整个诗篇,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生命、自然与人生态度的一种探索。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首(其一)

人去山空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

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首(其二)

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

时有世人来舐鼎,欲随鸡犬事刘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