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吴苑荒凉故国名,吴山月上照江明。
残春碧树自留影,半夜子规何处声。
芦叶长侵洲渚暗,蘋花开尽水烟平。
经过此地千年恨,荏苒东风露色清。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开篇“吴苑荒凉故国名,吴山月上照江明”两句,通过对吴地苑圃荒凉与夜晚吴山之巅明月映照长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悠久、沧桑巨变的氛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昔日繁华如今已成往事的感慨。
“残春碧树自留影,半夜子规何处声”两句,则转向自然景物,以残春时节下的绿树和半夜虫鸣为背景,传递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凄凉的情怀。这里的“留影”与“何处声”,均暗示了诗人对逝去美好事物的留恋以及对现在寂静无声世界的探寻。
接下来的“芦叶长侵洲渚暗,蘋花开尽水烟平”两句,更进一步描绘了一种荒凉与宁静相结合的自然景象。芦苇的繁盛与洲渚的幽暗,以及蘋花盛开后水面上的烟雾朦胧,共同构筑了一个既有生机又带忧郁的画面。
最后,“经过此地千年恨,荏苒东风露色清”两句,则是诗人心中千年的积怨与对过往历史的深切感慨。这里的“经过此地”,意味着时间的长河流淌,以及诗人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徘徊;而“荏苒东风露色清”,则是借助春天的细雨和初露,表达了一种淡漠中带着深情的情绪。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以及对于时光流转中产生的复杂情感。
不详
(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十二岚峰挂夕晖,庙门深闭雾烟微。
天高木落楚人思,山迥月残神女归。
触石晴云凝翠鬓,度江寒雨湿罗衣。
婵娟似恨襄王梦,猿叫断岩秋藓稀。
一境新开雉堞西,绿苔微径露凄凄。
高轩夜静竹声远,曲岸春深杨柳低。
山霁月明常此醉,草芳花暗省曾迷。
即随凤诏归清列,几忆风花梦小溪。
白云深处葺茅庐,退隐衡门与俗疏。
一洞晓烟留水上,满庭春露落花初。
闲看竹屿吟新月,特酌山醪读古书。
穷达尽为身外事,浩然元气乐樵渔。
珠翠香销鸳瓦堕,神仙曾向此中游。
青楼月色桂花冷,碧落箫声云叶愁。
杳杳蓬莱人不见,苍苍苔藓路空留。
一从凤去千年后,迢遰岐山水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