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轮囷如象鼻焉传吸之名碧筒杯故坡诗云碧碗犹作象鼻弯白酒时带莲心苦丙寅五月宜兴州赏诚以此为题为赋十一首(其十一)

刺叶为筒制颇奇,郑公故事老坡诗。

擎来入手成攲器,注在当心即漏卮。

玉露有香黏翡翠,碧云无影浸琉璃。

假饶吸尽西江水,钵内生莲是几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刺叶制成的筒很奇特,这是郑公的故事,也被苏东坡写入诗篇。
拿在手中,它就像一个倾斜的容器,一旦注水,中心就会漏水。
如玉的露水带着香气附着在翠绿的叶子上,碧绿的液体仿佛没有影子,沉浸在透明的琉璃中。
即使能吸尽西江之水,这个容器何时才会生长出莲花呢?

注释

刺叶:指用刺叶制成的筒状物。
郑公:指历史上的某位郑姓官员,这里泛指。
故事:指代的历史事件或传说。
老坡:苏轼的字,这里指苏东坡。
诗:指诗词。
擎:拿着,举着。
攲器:倾斜的容器。
注:倒入。
漏卮:漏水的器皿。
玉露:形容露水像玉一样珍贵。
翡翠:绿色的硬玉,这里比喻叶子。
碧云:形容液体清澈如碧绿的云彩。
琉璃:一种透明的瓷器,这里形容液体清澈。
假饶:即使,纵然。
吸尽:喝干,吸完。
西江水:古代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这里象征水源。
生莲:生长出莲花,象征奇迹或禅意。

鉴赏

这首宋末元初的诗描绘了一种独特的夏日饮酒器具——碧筒杯。诗人陆文圭通过细腻的笔触,再现了郑悫在三伏之际,利用大莲叶制作的独特酒杯——刺叶为筒,形状奇特,类似象鼻弯曲,名为“碧筒”。这种杯子不仅造型别致,还融入了自然元素,令人联想到翡翠和琉璃的色泽,以及玉露的清香。诗人想象即使能吸尽西江之水,也无法预测何时能在这样的杯中看到生出莲花的奇迹。整首诗寓含了诗人对夏日清凉、自然情趣的欣赏,以及对友人宴饮活动的赞美。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轮囷如象鼻焉传吸之名碧筒杯故坡诗云碧碗犹作象鼻弯白酒时带莲心苦丙寅五月宜兴州赏诚以此为题为赋十一首(其十)

樽罍自古宴嘉宾,末世风流意转新。

筒叶捲来由郑氏,杯荷制出始唐人。

一时花草空传玩,他日宾僚但饮醇。

外直中通比君子,输他光霁满怀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轮囷如象鼻焉传吸之名碧筒杯故坡诗云碧碗犹作象鼻弯白酒时带莲心苦丙寅五月宜兴州赏诚以此为题为赋十一首(其九)

越溪女子翠红裳,来与群仙侑一觞。

叶展圆盘如许大,丝连曲柄更能长。

清高胜饮金茎露,甘滑疑餐玉薤霜。

醉手传杯犹未稳,碧痕微损迸琼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轮囷如象鼻焉传吸之名碧筒杯故坡诗云碧碗犹作象鼻弯白酒时带莲心苦丙寅五月宜兴州赏诚以此为题为赋十一首(其八)

露盘净植水中央,好借诗人引玉觞。

象鼻巧能通叶柄,马蹄更与摘莲房。

吸川不觉西湖阔,漱石尤便玉井凉。

醉里兴来休折遍,也留数叶覆鸳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轮囷如象鼻焉传吸之名碧筒杯故坡诗云碧碗犹作象鼻弯白酒时带莲心苦丙寅五月宜兴州赏诚以此为题为赋十一首(其七)

不须酒盏吸云红,刺叶潜令与柄通。

碧色轮囷弯到底,黄流潋滟注当中。

醉来欲捉波心月,醒后因吹水面风。

却笑求仙求不得,金茎半折露盘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