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粟行

大儿肩锄出茅屋,小儿倾盘糁新粟。

春来雪稀雨不成,田虽翻犁苦未足。

呜呼农人今向太平年,安得甘雨一洒万物皆醒然。

形式: 古风

翻译

大儿子扛着锄头走出茅屋,小儿子捧着木盘撒着新谷米。
春天雨水稀少,无法下田耕作,即使土地已经翻过,农人们仍觉得不够。
哎呀,如今农民们正逢太平盛世,哪里能盼来一场甘霖,让万物都能焕发生机呢。

注释

大儿:长子。
肩锄:扛着锄头。
茅屋:简陋的房屋。
小儿:幼子。
倾盘:捧着木盘。
糁新粟:撒新谷米。
春来:春季来临。
雪稀:雨量稀少。
雨不成:无法成雨。
田虽:虽然田地。
翻犁:翻耕土地。
苦未足:但仍觉得不足。
农人:农民。
向太平年:正值太平时期。
甘雨:甘甜的雨水。
洒万物:滋润万物。
皆醒然:全部复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家劳作的画面,通过对春天农事的细腻描述,表达了农人对于时雨的迫切期盼。

首句“大儿肩锄出茅屋,小儿倾盘糁新粟”展示了一个家庭成员齐心协力的场景。大儿扛着锄头从草屋中走出来,小儿则倾倒着收获的新粮。这两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农家兄弟间共同劳作的情形,也反映出农事的繁重和家中每个成员都在为家庭贡献力量。

接着,“春来雪稀雨不成,田虽翻犁苦未足”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时节变化的观察和对土地劳作的艰辛。春天到来,本应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却出现了少见的春雪,而雨水又不足以滋润干涸的大地。田地虽然被翻犁过,但由于缺水,农人依旧感到劳作的艰苦和不够。

最后,“呜呼农人今向太平年,安得甘雨一洒万物皆醒然”则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自然恩赐的期待。诗人感叹着,作为农人,在希望来临的太平年份里,他们多么渴望能得到及时的甘霖,以唤醒大地上的万物,使其复苏生长。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劳作、自然变迁和农事艰辛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胜师堂双竹

累石为峰太谨严,故排双竹辟修纤。

天风似亦喜清净,时袅枝梢为埽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胡人走马行

天街极目如平水,胡人走马天街里。

南宫宴罢晚色深,宿雨初乾尘不起。

胡巾满插汉京花,雕鞍一簇浓如霞。

千蹄撇过在顷刻,闪电飞星不留迹。

路旁看者如堵墙,街使传呼俱辟易。

朝家和戎七十年,只矢不射胡中天。

尔曹不必夸驰骋,官家无意窥幽燕。

稳将金帛北归去,万岁千秋祝明主。

毡车满野春草长,任尔祁连山下住。

形式: 古风

送晁无咎之官塞上

人生苦南北,相见出偶尔。

喧阗都市中,乃复遇之子。

东莱遽别后,故人今有几。

诜诜塾与序,进学亦可喜。

语阑行色动,轻裘有知已。

去去何当回,山川正芳晖。

边州剩厨传,应不典春衣。

形式: 古风

送元珍赴官合州

羁旅倦京国,春风常闭门。

叩门谁过我,云是竹王孙。

颀然八尺长,玉质文理温。

探之以群书,浩渺倾昆崙。

馀波濯我热,挹取不计盆。

朝落清风窗,暮埽明月轩。

傲兀足真趣,不随车马喧。

动可与俱游,静可与忘言。

胡为舍我去,独指岷江源。

偪侧凤翔西,叠岭如骏奔。

滔滔蜀天漏,沉沉山月昏。

到官复何时,清秋禾黍翻。

冷局自少责,读书勿忘餐。

登临时自适,吟思搅乾坤。

鱼雁若可托,篇诗寄湘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