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钱龙惕所作,名为《湘灵侄见示十月杂感,依韵和答(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与侄子湘灵在深秋时节的交往,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两人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契合。
首句“仲容高旷有闲身,曳耒分明已绝尘”以“仲容”自指,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高远境界的心境。接着,“曳耒”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远离尘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一月别来将小雪,八篇传到尽阳春”则通过时间的流逝和内容的传递,展现了两人情感的深厚与交流的频繁。小雪预示着冬日的来临,而“尽阳春”则象征着温暖与希望,暗示了即使在寒冷的季节里,两人的友情也能带来温暖与光明。
“烟波西塞摇双桨,风雨桐江挂一伦”两句,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两人共同经历的旅程。烟波浩渺的湖面,双桨轻轻摇动,仿佛在诉说着旅途中的欢声笑语;风雨中的桐江,一叶扁舟挂帆前行,象征着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与坚持。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了友情的坚韧与不屈。
最后,“我亦途穷须恸哭,竹林携手敢逡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期待。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境与挫折,但只要心中有爱,有朋友相伴,便能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竹林象征着友谊的坚定与长久,携手同行,无论前方是何等险阻,都不应退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与侄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乐观态度和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