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其二)

素衣凝望化缁尘,举目新亭一怆神。

秋燕去同秦逐客,寒花孤似楚遗民。

唾壶击破留芒履,如意敲残剩角巾。

休向长安更西笑,菰芦愁老过江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悲秋(其二)》由清代诗人钱曾所作,通过描绘秋日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深沉的悲凉与感慨。

首句“素衣凝望化缁尘”,以素衣的洁白与缁尘的污浊形成对比,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外界的污浊,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接着,“举目新亭一怆神”一句,点明地点为新亭,此处常被用来寄托思乡之情,诗人在这里感到深深的哀伤,反映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秋燕去同秦逐客”运用了典故,秋燕南飞与秦朝被放逐的士人相类比,暗示了诗人如同那些被放逐的士人一样,远离家乡,饱受流离之苦。而“寒花孤似楚遗民”则将自己比作楚地的遗民,强调了孤独与寂寞的情感。

“唾壶击破留芒履,如意敲残剩角巾”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唾壶击破象征着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留下芒履则是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如意敲残则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接受,剩下的角巾则暗示了身份的改变或失落。

最后,“休向长安更西笑,菰芦愁老过江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对过往的怀念。长安作为古代的政治中心,象征着理想与希望,但诗人却劝告自己不要再去追求,因为那里充满了忧愁与老去的人。菰芦则代表了江南水乡的生活,诗人担心自己像那些过江的人一样,终老于此,充满愁绪。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深刻地表达了诗人面对秋日景色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又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55)

钱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悲秋(其三)

阳九秋光到眼前,惊沙刮面倍潸然。

未闻五马浮江水,又见双鹅起狄泉。

捧日衣冠虚子夜,冲星剑佩负丁年。

剧怜折脚铛边坐,画尽寒灰未肯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悲秋(其四)

卷然双鬓感秋蓬,十四年来昔梦中。

放鹤亭南寻处士,操蛇山北笑愚公。

新愁汴水烟花绿,旧恨樊楼灯火红。

苦爱青州从事好,醉乡端合老无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悲秋(其五)

兀坐西窗每夕曛,空阶梧叶正纷纷。

到头旧友孤如月,过眼新知乱似云。

桑海千年原可续,蕉园一炬不堪闻。

蚍蜉撼树休相讶,狂瞽如今尽论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拜文烈士应符母舅旅殡

坏屋萧萧藓渍垣,狸窥灵几见人奔。

一杯愧作伊川祭,廿载难招楚国魂。

划地不磨空有血,叫天常醉愿无言。

青衫破帽栏干泪,深负当时国士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