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悲秋(其三)》由清代诗人钱曾所作,通过描绘秋日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深沉的悲凉与对过往的追忆。
首句“阳九秋光到眼前”,点明了秋天的到来,以“阳九”这一古代用来形容灾祸连年的词语,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不安。接着,“惊沙刮面倍潸然”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秋风中沙粒飞舞的情景,不仅触觉上的刺激,更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挫折,引发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泪水。
“未闻五马浮江水,又见双鹅起狄泉。”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怀念与感慨。“五马”常指东晋名将谢安,此处暗喻英雄人物的逝去;“双鹅”则可能寓指某种美好事物的消逝。这两句既是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也是对当前现状的无奈与哀叹。
“捧日衣冠虚子夜,冲星剑佩负丁年。”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捧日衣冠”与“冲星剑佩”的对比,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前者象征着曾经的荣耀与梦想,后者则是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写照。诗人以“虚子夜”和“负丁年”来强调这种失落感,既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也有对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
最后,“剧怜折脚铛边坐,画尽寒灰未肯眠。”这两句以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折脚铛”为载体,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即使在寒冷中,炉火已尽,但诗人仍不愿入睡,似乎在思考、在等待、在期盼,表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对未来的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面对秋日萧瑟与人生沧桑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