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后池寄友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

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佛寺依傍着野外的流水,夏日池塘景色幽静清凉。
茂密的树木遮蔽着荷花,不时传来水鸟的鸣叫声。
溪流穿过岸边短暂中断,又在小洲间曲折流淌。
僧人的钟磬声停止后,明亮的月光洒在池面上。
朋友终究没有到来,只看到东北方的高耸城墙。
独自游玩倍感寂寞,更何况心中满是遗憾。

注释

佛寺:指佛教寺庙。
野水:野外的水。
池幽:池塘幽深。
芙蕖:荷花。
水禽:水中的鸟类。
通溪:贯穿溪流。
岸暂断:岸边暂时中断。
分渚:分开小洲。
磬:古代庙堂中敲击的乐器。
罢:结束。
东北:方位名词, 东北方向。
高城:高大的城墙。
独游:独自游玩。
寂寞:孤独寂寞。
恨盈盈:满怀遗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夏日山水图景。开篇“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两句,以淡远的笔触勾勒出一处僧侣栖息的自然风光,寺院与野外的水流相连,形成了一片宁静而清澈的夏日景象。诗人通过“繁木荫芙蕖”来渲染这份幽深,芙蕖即荷花,这里用以形容水边环境之美丽。

“时有水禽鸣。”此句点出了声音上的细节,使画面生动起来。水禽可能指的是水鸟,如鸭子、鹅等,它们偶尔的鸣叫,为宁静的夏日增添了生机。

接着,“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诗人描绘了溪水与岸边的关系,以及溪水在岸边折返的情景。这里可能暗示着自然界中生命力和循环之美。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这两句则转向夜晚场景,钟声停止,月光洒在池塘之上,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诗人似乎在寻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和谐。

然而,“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这两句却带出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期待,以及对未能实现的约定之失望。高城可能象征着遥远或隔绝,也许是诗人内心中的一种孤独感。

最后,“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表达了诗人在这宁静环境中的孤独感受,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深。寂寞意指寂寥或清冷,这里用来形容心境。恨盈盈则是对无法相聚的深切遗憾。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世界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在山水间的孤独感受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形式: 古风

野居

贫贱易为适,荒郊亦安居。

端坐无馀思,弥乐古人书。

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鱼。

我无耒与网,安得充廪厨。

寒天白日短,檐下煖我躯。

四肢暂宽柔,中肠郁不舒。

多病减志气,为客足忧虞。

况复苦时节,览景独踟蹰。

形式: 古风

雀飞多

雀飞多,触网罗,网罗高树颠。

汝飞蓬蒿下,勿复投身网罗间。粟积仓,禾在田。

巢之雏,望其母来还。

形式: 古风

寒塘曲

寒塘沉沉柳叶疏,水暗人语惊栖凫。

舟中少年醉不起,持烛照水射游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