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曾重伯编修(其一)

诗笔韩黄万丈光,湘乡相国故堂堂。

谁知东鲁传家学,竟异南丰一瓣香。

上接孟荀驺论纵,旁通《骚》赋楚歌狂。

沣兰沅芷无穷竟,况复哀时重自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名为《酬曾重伯编修(其一)》。黄遵宪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传统文学的创新融合而著称。在这首诗中,他以韩愈和黄庭坚为榜样,展现了自己在文学上的雄心壮志与深厚功底。

首联“诗笔韩黄万丈光,湘乡相国故堂堂”,直接将自己与韩愈、黄庭坚并列,表达了对这两位古代诗人的敬仰之情,并强调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追求与成就。这里的“湘乡相国”指的是王夫之,作为湖南湘乡人,他曾担任过相国,此处借指王夫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颔联“谁知东鲁传家学,竟异南丰一瓣香”,则通过对比,指出自己的文学传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与王夫之(南丰人)的文学风格有所不同,展现出个人的独特性与创新精神。

颈联“上接孟荀驺论纵,旁通《骚》赋楚歌狂”,进一步阐述了黄遵宪的文学追求。这里提到的“孟荀”指的是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驺论”则是指儒家的论述方式;“《骚》赋”指的是屈原的《离骚》和汉赋,而“楚歌狂”则可能是指楚地的民间音乐和诗歌。这一联表明黄遵宪在文学上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吸收了楚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尾联“沣兰沅芷无穷竟,况复哀时重自伤”,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生命有限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这里的“沣兰沅芷”可能是指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界的永恒,同时也暗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哀时重自伤”则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伤。

综上所述,黄遵宪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底蕴,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以及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上黄鹤楼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

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

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概督州。

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上岳阳楼

巍峨雄关据上游,重湖八百望中收。

当心忽压秦头日,画地难分禹迹州。

从古荆蛮原小丑,即今砥柱孰中流。

红髯碧眼知何意,挈镜来登最上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长沙吊买谊宅

寒林日薄井波平,人去犹闻太息声。

楚庙欲呼天再问,湘流空吊水无情。

儒生首出通时务,年少群惊压老成。

百世为君犹洒泪,奇才何况并时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书愤(其一)

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

瓜分惟客听,薪尽向予求。

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

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