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排闷(其一)》由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
首联“论交结客到屠沽,自觉摧藏气类孤”描绘了诗人与世俗交往的场景,虽结交广泛,却感到了内心的孤独与压抑,仿佛在繁华中寻不到真正的知音,凸显出诗人对真挚友谊的渴望与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落差。
颔联“世难不全关运会,人才先要论规模”揭示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与人才选拔的思考。他认为,世事艰难并非完全取决于命运或时机,而是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标准,暗含对当时社会用人机制的批判与反思。
颈联“虚名往往添蛇足,正议时时捋虎须”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他指出,追求虚名往往徒增烦恼,而坚持真理则可能遭遇风险,形象地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原则的不易。
尾联“手写申韩无试处,安排白昼卧江湖”表达了诗人面对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与逃避现实的心态。他自比为古代法家申不害与韩非子,却找不到合适的舞台来实践自己的理念,最终选择在江湖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邃的情感和犀利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个人境遇的复杂感受,体现了清代文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与自我救赎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