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过诸葛武侯故里》由清代诗人李振钧所作,通过对诸葛亮故里的描绘与追思,展现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
首句“沂城南门枕河流”,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诸葛亮故里的地理环境,河流环绕,城门静立,为后文的叙述奠定了自然与历史交融的背景。接着,“丰碑穹隆树道周”描绘了诸葛亮墓地的庄严景象,高大的丰碑与四周的树木共同构成了对这位英雄的永久纪念。
“篆画磨蚀堪指数,故里汉之武乡侯”两句,通过描述墓碑上篆文的磨损,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同时点明了诸葛亮的身份——汉朝的武乡侯。这种对历史痕迹的捕捉,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功绩的长久铭记。
“天厌火德群贼起,野无居人郊多垒”两句,通过描述乱世的背景,展现了诸葛亮在动荡时代中的抉择与行动。这里的“天厌火德”暗指三国时期魏国的统治,而“群贼起”则象征着混乱与战争的爆发。诸葛亮选择避难襄阳,体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抱膝萧然吟梁父,至今指点卧龙冈”两句,通过描述诸葛亮在襄阳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对他事迹的传颂,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智慧与影响力。卧龙冈作为诸葛亮隐居之地,成为了后人追思与瞻仰的圣地。
“分鼎早定天下计,后车得遇中山裔”两句,赞扬了诸葛亮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以及他与刘备的合作,预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里“分鼎”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权力格局,“中山裔”则是对刘备家族的尊称。
“蜀都虽曰安一隅,汉祚终能绵两帝”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贡献与影响的肯定,以及他对维护汉室正统的坚持。
“可怜五丈起悲风,大星夜陨隳成功”两句,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诸葛亮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他在事业上的巨大损失的感慨。
“汤沐邑有田桑乐,老臣不得娱其躬”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诸葛亮生前的简朴生活与死后未能享受安宁的遗憾。
“恨不使公歌昼锦,混一归来集欢饮”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中原愿望的遗憾,以及对其功业未竟的惋惜。
“山东既入魏版图,义岂容归心已审”两句,通过描述诸葛亮对国家大义的坚守,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识,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生那必正邱首。惟赖大名垂宇宙”两句,总结了诸葛亮的人生哲学,强调了名声与精神价值的重要性,表达了对诸葛亮人格与成就的崇高评价。
最后,“楚材晋用迁地良,东夷西夷万岁寿”两句,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对诸葛亮跨地域、跨文化的贡献的认可,以及对和平与长寿的向往。
“一时同里殊愦愦。择木而栖昧前戒。丈夫大节不能明,展转伪朝几成败”几句,通过对比诸葛亮与其他人的不同选择,强调了忠诚与大义的重要性,同时也对那些在乱世中迷失方向的人表示了批评。
“志乘同书古姓名。鸿毛曾重泰山轻。遗爱即如羊叔子,岘碑空洒泪纵横”几句,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赞美了诸葛亮的高尚品德与深远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与敬仰。
“遥忆锦官城外柏。丞相祠堂耀金碧。黄尘飞捲白杨风,何处追寻旧园宅”几句,以景物描写收尾,将读者带回到诸葛亮故里的自然风光之中,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无限怀念与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对诸葛亮这位杰出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历史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