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登安济亭

亭上风吹藤帽檐,为怜清胜得安恬。

惊涛触岸层澜碎,落日衔山半景尖。

遥认犀奔知鹿角,忽逢龙挂见胡髯。

城南一去通沧海,无限春寒向晚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翻译

亭子上的风轻轻吹过藤编的帽檐,只为欣赏这清幽的美景而感到安宁。
汹涌的波涛拍打着岸边,层层浪花破碎,夕阳低垂,半边天际像被削尖的尖角。
远远望去,仿佛看见犀牛奔腾,知道前方有鹿角;忽然又见到龙形云彩,像是胡须挂在天边。
城南的道路直通向大海,无尽的春寒在傍晚时分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注释

亭上:指亭子的顶部。
藤帽檐:用藤蔓编成的帽子边缘。
清胜:清幽优美的景色。
安恬:宁静舒适的感觉。
惊涛:汹涌的波涛。
层澜:层层叠叠的波浪。
落日衔山:夕阳低垂,仿佛被山峰托住。
犀奔:比喻快速移动的事物,如犀牛奔跑。
胡髯:这里指云彩的形状,像胡须。
沧海:形容大海,也象征远方。
春寒:春天的寒冷。
向晚:傍晚时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安济亭所见的景象,以风、藤帽、江涛、落日、山色和远方的沧海为背景,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壮丽。首句“亭上风吹藤帽檐”写出了诗人身处亭中,微风轻轻吹动藤帽,透露出闲适之情。次句“为怜清胜得安恬”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清幽景色的喜爱,心境安详。

“惊涛触岸层澜碎”描绘了江水拍打岸边,浪花四溅的动态画面,显示出大自然的力量。而“落日衔山半景尖”则捕捉到夕阳西下时的美景,落日余晖映照在山头,景色如画。“遥认犀奔知鹿角,忽逢龙挂见胡髯”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远处山势的起伏,如同犀牛奔跑和龙的须髯。

最后一句“城南一去通沧海,无限春寒向晚添”暗示了诗人站在亭上远眺,感受到春寒渐深,但海的广阔让人心胸开阔。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深喜爱。

收录诗词(420)

蔡襄(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 字:君谟
  • 籍贯: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
  • 生卒年: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

相关古诗词

和答孙推官

拟将身计入扁舟,纵得三公不黑头。

病体已轻休赋鵩,机心如动辄惊鸥。

强看吴野江山醉,肯为春风花草愁。

所向乾坤皆客寓,可能与我更迟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钱塘之什二首(其二)

病来安健赋诗誇,甲子新移一岁加。

吾道所存唯浩气,世缘何著但空花。

烟云已过同归雁,杨柳初藏并宿鸦。

便拟寻山逐幽趣,春泥随马不须遮。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钱塘之什二首(其一)

于世无机是海翁,客情醒醉任邻钟。

廉纤雨意还侵夜,料峭春期未减冬。

宝气上浮难掩玉,岁寒中立不凋松。

君王自结英雄网,千载风云定有从。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和新燕

燕燕何来处处喧,新从海上振轻翰。

卑飞不避春泥重,并语应愁夜雨寒。

客舍暗窥吟笔健,宴堂时见酒杯乾。

雕梁信美多移主,愿尔将雏择便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