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下园池

洛下园池不闭门,洞天休用别寻春。

纵游只却输闲客,遍入何尝问主人。

更小亭栏花自好,尽荒台榭景才真。

虚名误了无涯事,未必虚名总到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洛阳城中的园林从不关闭大门,无需特意去寻找春天的洞天福地。
即使随意游玩,也比不上悠闲的游客,遍览其中,从未询问过主人。
小亭栏杆边的花朵独自盛开,荒废的楼阁景色才显得真实。
虚名往往会耽误无尽的事务,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得到虚名的眷顾。

注释

洛下:指洛阳。
园池:园林池塘。
不闭门:门户常开。
洞天:自然美景。
别寻:特意寻找。
纵游:任意游玩。
闲客:悠闲的游客。
遍入:到处游览。
主人:园林主人。
更小亭:小亭子。
花自好:花儿独自美丽。
尽荒台榭:废弃的楼阁。
景才真:景色才显得真实。
虚名:空有盛名。
误了:耽误。
无涯事:无尽的事务。
未必:不一定。
虚名总到身:虚名总是落到每个人身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洛下园池》,描绘了洛阳城下园林景色的闲适与自然。首句“洛下园池不闭门”,写出了园池开放,无需特意寻找春天的景象。次句“洞天休用别寻春”进一步强调园中的春色无需刻意探寻,随时可得。

第三句“纵游只却输闲客”,表达了诗人认为即使随意游玩,也比不上那些有闲暇时间的游客能更好地欣赏园中景色。第四句“遍入何尝问主人”则暗示了园主并不在意他人来访,更注重的是自然之美。

第五、六句“更小亭栏花自好,尽荒台榭景才真”,通过描绘小亭栏边的花朵和荒废的台榭,展现出园池的宁静与质朴,景色的真实性反而在荒凉中得以凸显。

最后两句“虚名误了无涯事,未必虚名总到身”,诗人以园池的宁静与世间的虚名相对照,指出追求虚名可能会耽误真正的生活享受,而这些虚名并非都能落到每个人身上。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邵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独坐吟(其二)

天意自分明,人多不肯行。

莺花春乍暖,风月雨初晴。

静坐澄思虑,闲吟乐性情。

谁能事闲气,浪与世人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盆池

三五小圆荷,盆容水不多。

虽非大薮泽,亦有小风波。

粗起江湖趣,殊无鸳鹭过。

幽人兴难遏,时绕醉吟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秋日

满目平原百里赊,寂寥深处见人家。

三间草屋无樵爨,一□□□有野花。

远出小童寻路径,归来老叟带烟霞。

数声起笛寒山暮,光照柴门月满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秋日饮后晚归

水竹园林秋更好,忍把芳樽容易倒。

重阳已过菊方开,情多不学年光老。

阴云不动杨柳低,风递轻寒生暮草。

无涯逸兴不可收,马蹄慢踏天街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