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祠

四皓逃秦终翼惠,伯夷避纣亦归文。

先生岂是忘君者,最有维持汉鼎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翻译

四个隐士逃离秦国最终辅佐了刘惠帝,伯夷为了避开商纣王也选择了归隐。
先生您怎能忘记国家和君主,您的功勋最大,对维护汉朝江山有极大贡献。

注释

四皓:指秦末四位著名隐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翼惠:刘惠帝的字,汉惠帝刘盈。
伯夷:商朝末年的孤竹国王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饿死首阳山。
归文:归隐于文治之中。
岂是:怎能是。
忘君者:忘记君主的人。
维持:维护。
汉鼎:汉朝的政权。
勋:功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义荣的作品,名为《子陵祠》。诗中通过对古代忠臣伯夷、四皓等人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维护国家长久稳定和忠君之道的重视与赞赏。

“四皓逃秦终翼惠,伯夷避纣亦归文。”

这两句诗描绘了古代忠臣四皓(指东周时期的商山四皓)和伯夷,他们分别在秦朝和殷纣王灭亡后,都选择了隐居而不仕新君,表明了他们对旧主的忠诚和坚守道德操守。这里的“翼惠”和“归文”,暗示着四皓、伯夷等人的行为是出于对先君恩泽的记念和维护先君遗志。

“先生岂是忘君者, 最有维持汉鼎勋。”

这两句诗则转向对话者或被称赞者的赞颂。其中,“先生”指的是受尊敬的人物,这里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或者理想中的忠臣形象。“岂是忘君者”表明这个人绝非会遗忘君恩之辈,而是“最有维持汉鼎勋”,即他最擅长于保持和继承汉朝的礼器制度及文化传统。这里的“汉鼎勋”象征着国家的法度与荣誉,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赞扬这位先生能够坚守忠诚之道,对国家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对忠臣行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秩序和忠君思想的向往。

收录诗词(1)

汪义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哭大愚吕公

一封朝奏夕南迁,抖擞精神笑出关。

只有诗书来眼底,更无侪辈敢通函。

圣恩宽大时时降,天意难明特地悭。

鬻药买田非立异,甘心只作林泉计。

所求于世如斯尔,造物云何降毒厉。

嗟哉我公虽下世,万古千秋未尝逝。

家庭学问诚难继,我公超道独能诣。

日月有光还有翳,行人潸然咸出涕。

嗟哉我公虽下世,万古千秋未尝逝。

往年苍天夭伯氏,归咎云发千圣秘。

迁客萧寺独羁寄,未知曷犯苍天意。

嗟哉我公虽下世,万古千秋未尝逝。

形式: 古风

次韵奉答诸公(其二)

衰年已过纵心期,安得聪明及往时。

既老固应全晚节,虽贫岂暇计留资。

元非矫饰求为异,自是行藏要合宜。

曾记诗僧林下约,为将踪迹报渠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奉答诸公(其一)

自入中书不计年,只将方寸作良田。

桑榆物外都无累,桃李人家剩有缘。

放意不妨娱绿野,勒功何必向燕然。

姓名元在丹台上,千岁徜徉小洞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姜梅山见寄

投分虽深迹却疏,君居东婺我西湖。

儿曹方喜承毛檄,父执应容效鲤趋。

慨念旧游多宿草,仅馀二老见霜须。

诗来唤起相思梦,又向梅山得楷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