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八首(其十六)

西方金仙化,寂灭性长存。

维摩有家室,乃入不二门。

圣贤在忧济,于此未暇论。

嗟彼猥鄙儒,讥驳徒嚣喧。

操舟苦风浪,如何笑轮辕。

儒术不自尽,如何谤世尊。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感遇十八首(其十六)》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儒家学说与佛教思想融合的深邃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上某些学者对佛教的误解和批评的反思。

诗的前四句“西方金仙化,寂灭性长存。维摩有家室,乃入不二门。”描绘了佛教中追求解脱、达到寂灭境界的理想,同时提到了维摩诘菩萨虽有家室却能深入佛法,象征着佛法并非与世俗生活完全割裂,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

接着,“圣贤在忧济,于此未暇论”表达了圣人贤者在关注世间苦难时,可能并未充分讨论到佛教的某些教义,暗示了不同文化或哲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和复杂性。

“嗟彼猥鄙儒,讥驳徒嚣喧”是对当时一些浅薄的儒家学者的批评,他们对佛教的误解和无端的批评,只是徒增喧嚣,并没有真正理解佛教的深意。

最后,“操舟苦风浪,如何笑轮辕。儒术不自尽,如何谤世尊。”以航海为喻,指出面对人生的风浪,不应嘲笑他人选择的道路,同时也批评了儒家学者未能自我完善,反而诽谤佛教的世尊,表现了诗人对和谐共存、相互尊重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陈子升对于不同文化间对话与理解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上对佛教误解的批判,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949)

陈子升(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遇十八首(其十七)

东家桃李颜,日日登墙笑。

西第宴歌钟,往来皆权要。

北里习化居,青蚨走相召。

谁识南山南,松风答长啸。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感遇十八首(其十八)

炎汉昔中圮,伤哉巨滔天。

浸淫及缙绅,冠履纷倒颠。

诗书附瞋目,舆隶高比肩。

逐臭沧海畔,攫金都市前。

何意鹓与鸾,化为鹰与鹯。

平生九鼎重,蜕弃如蛇蝉。

遂满抢攘气,宁馀仁义田。

空令独行士,愁望盈荒烟。

濯濯严光濑,垂竿方洒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思旧诗(其一)

丹山串文羽,华井骈高叶。

胶漆畴与期,幸迩乃终浃。

显允北正裔,曩臻南园业。

偶席推儒珍,偕佩蹇童韘。

同心肇有言,齐策得所挟。

形式: 古风

思旧诗(其二)

挟策贵能共,诵读相与研。

崇情排末流,蕴志慕古先。

揣摩慎双爵,亦已绝韦编。

赋心合綦组,丽则俦扬班。

气越千亩根,思漂百丈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