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六首(其五)

林杪一蝉噪,翛翛凉风来。

清响断复连,裂耳增馀哀。

浩露洗明月,珠树凉璀璀。

蜕飞各有时,讵能人力裁。

儒生守文字,舌腐犹蒿莱。

空肠贮古书,独立谁为媒。

咄哉丈夫气,胡为久徘徊。

形式: 古风

翻译

树林梢头蝉鸣起,凉风徐徐吹过。
蝉声时断时续,刺耳又添悲凉。
明亮的月光洗净夜色,如明珠般闪烁的树木清凉照人。
蝉儿蜕变各有其时,怎能人为掌控。
读书人拘泥于文字,言论枯竭如同野草。
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独自一人又能找谁做伙伴。
哎呀,男子汉应有的气概,为何长久犹豫不决?

注释

杪:树梢。
翛翛:形容清凉、自在。
裂耳:刺耳。
浩露:明亮的露水。
蜕飞:蝉蜕皮后飞翔。
儒生:古代读书人。
舌腐:言论枯竭。
蒿莱:野草,比喻困厄境地。
媒:伙伴,引路人。

鉴赏

这首宋朝郑獬的《感秋六首(其五)》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林杪一蝉噪”,以单一蝉鸣声点出秋夜的寂静,"翛翛凉风来"则暗示着微凉的秋意。接着,“清响断复连”写蝉鸣时断时续,仿佛在诉说无尽的哀愁,"裂耳增馀哀"更显其悲凉。

诗人由蝉联想到月亮,“浩露洗明月”,明亮的月光被露水洗净,营造出清冷的氛围。“珠树凉璀璀”比喻月光如珠,晶莹清凉,进一步强化了秋夜的静谧与寒意。接下来,诗人借蝉的蜕变表达自然规律,“蜕飞各有时,讵能人力裁”,暗示人生也有其不可违抗的变化。

诗中对儒家学者的处境有所讽刺,“儒生守文字,舌腐犹蒿莱”,形容他们困于经书,生活贫瘠。诗人自比,“空肠贮古书,独立谁为媒”,表达了孤独无依的境况,无人理解或引荐。最后两句“咄哉丈夫气,胡为久徘徊”,诗人发出感叹,质问为何自己壮志未酬,长久地犹豫不决。

整首诗通过秋夜景色的描绘,寓言式的蝉鸣,以及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和无奈的情绪。

收录诗词(433)

郑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 号:云谷
  • 籍贯:虔化
  • 生卒年:1022——1072

相关古诗词

感秋六首(其四)

日车辗东井,一阴穿土生。

死草出飞火,杀机从此萌。

况及八月秋,大昴腾光精。

气势日发励,乾坤露峥嵘。

万木赤立死,百虫相吊鸣。

菲菲黄菊花,幽丛发孤英。

采撷对樽酒,悲歌不能倾。

所悲阳德消,日与群阴争。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感秋六首(其三)

我思洞庭橘,赤金三寸圆。

磊落火齐珠,缀树团紫烟。

病肺燥不治,嘘吐气欲然。

玉醴埋九地,凿井不得泉。

我欲涉洞庭,采橘秋云边。

骇浪破我舟,蛟龙怒腾骞。

安得万里风,吹落堕我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感秋六首(其二)

短松青铁干,童童三尺馀。

花实少姿媚,独与寒心俱。

暴霜时侵凌,奋怒张雄须。

长楸拥肿材,旁荫可容车。

秋风一夕来,解剥惟朽株。

物性在坚柔,何必长短殊。

楸叶已泥滓,松干犹青肤。

无烦问高下,且辨荣与枯。

形式: 古风

感秋六首(其一)

落日在高木,辉辉淡秋容。

白云起天镜,飞去忽无踪。

雨藓烂漫紫,幽径谁相从。

孤虑如有根,纠结生心胸。

良时忽已晚,撇耳过晨钟。

事业馀濩落,抚己真何庸。

投箸不能食,却立倚长松。

酒敲百万兵,此忧不可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