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下

日炙旱云裂,迸为千道血。

天地沸一镬,竟自烹妖孽。

尧汤遇灾数,灾数还中辍。

何事奸与邪,古来难扑灭。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翻译

烈日炙烤着干燥的云层,仿佛裂开喷出千道血痕。
天地间像一锅沸腾的大锅,煮烹着那些妖魔鬼怪。
尧和汤的时代也遭遇过多次灾祸,但灾祸最终还是被中断。
为何奸邪之事层出不穷,自古以来就难以根绝。

注释

日炙:太阳猛烈照射。
旱云:干旱的云。
裂:破裂。
一镬:一口大锅。
烹妖孽:煮烹邪恶之物。
尧汤:指古代贤君尧和汤。
灾数:灾难次数。
中辍:中断。
何事:为什么。
奸与邪:奸邪之人。
扑灭:消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天地再造景象,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来表达对邪恶力量的清扫与净化。开篇"日炙旱云裂,迸为千道血"用了鲜明而强烈的笔触,将太阳的热力比作烤炙大地,裂开干燥的云层,让人联想到天空中出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自然灾害,这种现象在古代往往被赋予了神圣或超自然的意义。

"迸为千道血"则更增添了一丝神秘与恐怖,仿佛大地之血被激发出来,预示着某种巨大的变革即将到来。这场景不仅震撼人心,也暗含了对旧世界的摧毁和对新秩序的期待。

接着"天地沸一镬,竟自烹妖孽"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预感。在这里,诗人通过天地同在一个大锅中煮沸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宇宙级的净化过程。"妖孽"在古代文化中往往指的是邪恶的鬼怪或不祥之物,这里被"烹"掉,表明了对这些不洁力量的彻底清除。

诗人随后提到了远古圣王尧的洪水灾难——"尧汤遇灾数,灾数还中辍"。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是对当前变局的一种隐喻。通过这种历史的叙述,诗人强调了当前的变革与净化是必要且合理的,是对过去错误和邪恶的一种纠正。

最后两句"灾数还中辍。何事奸与邪,古来难扑灭"则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转向对人世间奸邪之事的深刻省思。诗人似乎在表达,即便是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圣王,也很难完全根除人间的不公与邪恶。这既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悲哀,也是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无奈。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宏大鲜明的自然景象和深邃复杂的人类历史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秩序重建和精神净化的强烈愿望。

收录诗词(404)

司空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论家。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 字:表圣
  • 生卒年:837~908

相关古诗词

杂言

鸟飞飞,兔蹶蹶,朝来暮去驱时节。

女娲只解补青天,不解煎胶黏日月。

形式: 古风

自诫

我祖铭座右,嘉谋贻厥孙。

勤此苟不怠,令名日可存。

媒衒士所耻,慈俭道所尊。

松柏岂不茂,桃李亦自繁。

众人皆察察,而我独昏昏。

取训于老氏,大辩欲讷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秋思

身病时亦危,逢秋多恸哭。

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

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

势利长草草,何人访幽独。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效陈拾遗子昂

丑妇竞簪花,花多映愈丑。

邻女恃其姿,掇之不盈手。

量已苟自私,招损乃谁咎。

宠禄既非安,于吾竟何有。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