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宜春经过萍川题梵林寺

梵林遗址在松萝,四十年来两度过。

滤水东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

村烟不改居人换,官路无穷行客多。

拖紫腰金成底事,凭阑惆怅欲如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梵林遗迹隐于松萝之间,四十载间我曾两度来访。
清澈流水向东奔赴彭蠡湖浪,萍川之水向西汇入洞庭波涛。
村庄炊烟依旧,但住的人已更换,官道漫长,过客络绎不绝。
那些身着紫色官服腰缠金带的人,如今都在忙些什么?倚栏远眺,心中满是惆怅,不知所措。

注释

梵林:古代的遗址或名胜。
松萝:松树和青苔,常用来形容古朴宁静的环境。
四十年来:指很长的时间跨度。
两度:两次。
滤水:流水经过过滤。
彭蠡浪:彭蠡湖的浪花。
萍川:河流名,可能指萍水河。
洞庭波:洞庭湖的波涛。
村烟:乡村炊烟。
居人换:居民更换,暗示世事变迁。
官路无穷:官道无尽。
行客多:过往行人众多。
拖紫腰金:形容官员的装束。
成底事:到底为何,指不明白原因。
凭阑:靠着栏杆。
惆怅:内心忧郁,失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返旧地时的感慨。"梵林遗址在松萝,四十年来两度过",表明诗人对梵林寺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次是他第四十年再次经过此地。接下来的"滤水东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萍川流经梵林寺一带的地理特征。

诗中的"村烟不改居人换,官路无穷行客多",则透露出时间的流逝和人世的变迁。尽管村庄的景致似乎没有改变,但居民已经更迭,而官道上的旅人却是络绎不绝。

最后两句"拖紫腰金成底事,凭阑惆怅欲如何"中,“拖紫腰金”可能指的是诗人年轻时的装束或是对往昔生活的一种象征,而“成底事”则表达了对于过去美好时光无法挽回的无奈和感慨。"凭阑惆怅欲如何"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与记忆之间的矛盾,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世事变迁以及个人的成长和回忆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4)

袁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岳阳严使君

得意东归过岳阳,桂枝香惹蕊珠香。

也知暮雨生巫峡,争奈朝云属楚王。

万恨只凭期尅手,寸心唯系别离肠。

南亭宴罢笙歌散,回首烟波路渺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重归宜春偶成十六韵寄朝中知己

水香甘似醴,知是入袁溪。

黄竹成丛密,青萝夹岸低。

煖流鸂鶒戏,深树鹧鸪啼。

黄犬惊迎客,青牛困卧泥。

有村皆绩纺,无地不耕犁。

乡曲多耆旧,逢迎尽杖藜。

殷勤倾白酒,相劝有黄鸡。

归老官知忝,还乡路不迷。

直言干忌讳,权路耻依栖。

拙学趋时态,闲思与牧齐。

稻粮饶燕雀,江海溢凫鹥。

昔共逢离乱,今来息鼓鼙。

恩仁沾品物,教化及雕题。

上贡贞元禄,曾叨宠记批。

何须归紫禁,便是到丹梯。

珍重长安道,从今息马嘶。

形式: 排律 押[齐]韵

喜陆侍御破石埭草寇东峰亭赋诗

古诗东峰上,登临兴有馀。

同观白简使,新报赤囊书。

几处闲烽堠,千方庆里闾。

欣欣夏木长,寂寂晚烟徐。

战罢言归马,远师赋出车。

因知越范蠡,湖海意何如。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东峰亭同刘太真各赋一物得垂涧藤

寒涧留不息,古藤终日垂。

迎风仍未定,拂水更相宜。

新花与旧叶,惟有幽人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