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潼关

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

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

其次树屏翰,相维如盘石。

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

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潸滴。

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

田野富农桑,边隅无寇贼。

紫宸日视朝,潼关夜常辟。

天宝君政荒,宫闱养虺蜴。

恩爱成怨疾,心腹生毒螫。

朝闻发渔阳,暮已卷河北。

鸣鼓渡潼关,矢及乘舆侧。

重门徒尔设,关吏安所职。

始知资形势,不如脩道德。

形式: 古风

翻译

从前皇帝统治中原,治国采用三种策略。
上策是推行仁义,无人能敌。
其次建立屏障,国家团结如磐石。
最差是倚仗险要,放弃道德只靠智谋。
骑马过潼关,感叹历史沧桑。
开元盛世,四方归顺周朝的统治。
田间农桑繁盛,边境安宁无贼患。
紫宸殿上每日早朝,潼关夜晚也开放。
天宝年间君主失德,宫廷腐败。
恩爱变为仇恨,亲信暗藏毒害。
早上渔阳叛乱,傍晚已席卷河北。
战鼓震动潼关,箭矢几乎触及御车。
重重城门徒有其设,守关官员职责何在。
这才明白,凭借权势不如修养德行重要。

注释

昔帝:从前的皇帝。
御:统治。
中原:古代指黄河流域中部地区。
三策:三种策略。
仁义:儒家伦理中的仁爱与正义。
屏翰:屏障和栋梁。
盘石:坚固的磐石,比喻团结不可动摇。
恃险固:依赖险要地势作为防守。
紫宸:皇宫中紫色的正殿。
渔阳:古代地名,此处指叛乱。
乘舆:古代特指皇帝的车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帝王治国的三种策略,分别是以仁义、依靠屏障以及恃险固。通过对比这些策略,诗人表达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历史变迁中君主政道的重要性。

开篇“昔帝御中原”直指古代帝王治理华夏大地的情景,而“守国用三策”则引出了全诗的主题,即治国之道有三。接着,“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表明了最优先的治国策略是依靠仁德和正义,这种方式能够使国家安定、不受外患。

“其次树屏翰,相维如盘石”描绘了第二种策略,即通过设置防御工事来保障国家安全。这一部分强调的是物质设施的重要性,但在诗人的观念中,这已经逊于以德治国。

最为不取的策略是“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这显示了依靠地理险要和军事力量而不是道德来维持国家,这种做法被视作末流。

接下来的几句“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潸滴”则是诗人骑马穿越潼关时所见所感。这里的“泪潸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帝王兴衰的感慨。

随后,“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提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的国力强盛和民族融合的情况。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的一个高峰。

紧接着,“田野富农桑,边隅无寇贼”描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发达和边疆安宁的情景,而“紫宸日视朝,潼关夜常辟”则显示了皇帝对国家大事的亲自过问以及潼关作为国门的重要地位。

然而,“天宝君政荒,宫闱养虺蜴”转而批评了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的腐败和政治混乱。这里“恩爱成怨疾,心腹生毒螫”则是对当时皇帝宠信奸臣、朝政日益昏暗的深刻揭示。

随后的几句“朝闻发渔阳,暮已卷河北”描绘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节节败退的情景,而“鸣鼓渡潼关,矢及乘舆侧”则表现了战争的紧张与危急。

最后,“重门徒尔设,关吏安所职”批评了当时官员只知守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顾国家大局。全诗结尾“始知资形势,不如脩道德”则是诗人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单靠物质力量或地理优势维持国家是不够的,最终还需依赖于修养道德。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批评,强调了道德在治国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乱世中君主政道失范的忧虑。

收录诗词(179)

石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魏东郊

全魏地千里,雄大视区宇。

黄河为血脉,太行为筋膂。

地灵育圣贤,土厚含文武。

堂堂柳先生,生下如猛虎。

十三断贼指,闻者皆震怖。

十七著野史,才俊淩迁固。

二十补亡书,辞深续尧禹。

六经皆自晓,不看注与疏。

述作慕仲淹,文章肩韩愈。

下唐二百年,先生固独步。

投篇动范杲,落笔惊王祜。

四方交豪杰,群公走声誉。

一上中高第,数年编士伍。

五命为御史,连出守方土。

事业过皋夔,才能堪相辅。

凤凰世不容,众鸟竞嘲诉。

狱中饥不死,特地生爪距。

貔貅十万师,盟津直北渡。

塞上诸猛将,低头若首鼠。

渴忆海为浆,饥思鳌为脯。

两手拿人肝,大床横牛肚。

一饮酒一石,贼来不怕惧。

帐下立孙吴,樽前坐伊吕。

笑谈韬钤閒,出入经纶务。

匈奴恨未灭,献策言可虏。

幽州恨未复,上书言可取。

好文有太宗,好武有太祖。

先生文武具,命兮竟不遇。

死来三十载,荒草盖坟墓。

四海无英雄,斯文失宗主。

竖子敢颠狂,黠戎敢慢侮。

我思柳先生,涕泪落如雨。

试过魏东郊,寒鸦啼老树。

丈夫肝胆丧,真儒魂魄去。

瓦石固无情,为我亦惨沮。

形式: 古风

汴渠

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

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

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

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

世言汴水利,我为汴水忧。

利害吾岂知,吾试言其由。

汴水浚且长,汴流湍且遒。

千里泄地气,万世劳人谋。

舳橹相属进,馈运曾无休。

一人奉口腹,百姓竭膏油。

民力输公家,斗粟不敢收。

州侯共王都,尺租不敢留。

太仓粟峨峨,冗兵食无羞。

上林钱朽贯,乐官求徘优。

吾欲塞汴水,吾欲坏官舟。

请君简赐予,请君节财求。

王畿方千里,邦国用足周。

尽省转运使,重封富民侯。

天下无移粟,一州食一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诏下勉诸生

礼部文章渊,波浪百尺高。

进士英俊窟,蛟龙千万条。

吾子欲求济,整子棹与篙。

吾子欲求胜,操子戈与矛。

勿谓水可狎,徒行思游遨。

勿谓龙可驯,空手捋须毛。

波神忽汹涌,怖死填蟹螯。

龙角忽张怒,走同虾蟆曹。

苟利篙楫往,跳海如沟濠。

苟操戈矛行,拉蛟如猿猱。

吾言有所勉,非徒声嘈嘈。

形式: 古风

诏罢县令举

一弦独不调,谓琴皆可废。

一目独不张,谓网皆可毁。

易弦张其目,网在琴声遂。

举令或非人,止当罪举吏。

遂令天下不得举,废琴毁网复何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