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

今日始见菊,虽见未全开。

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

破颣浮金英,杂蚁已盈杯。

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

自不愧佳节,安听飞鸿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今天初次见到菊花,虽然还未完全盛开。
这比过去没有美酒,只能期待友人来访要好。
花瓣破裂如金色花朵漂浮,杯中已满是蚂蚁般的蜜蜂。
何须去寻找红茱萸,佩戴它登高赏景。
我自问无需愧对佳节,怎会去听那大雁的哀鸣。

注释

今日:今天。
始:初次。
见:看见。
菊:菊花。
虽:虽然。
未:尚未。
全:完全。
开:盛开。
昔:过去。
无:没有。
酒:美酒。
持:期待。
望:盼望。
白衣:友人。
破:破裂。
颣:缺陷。
浮:漂浮。
金英:金色花朵。
杂:混杂。
蚁:蜜蜂。
盈:满。
何必:何须。
探:寻找。
丹萸:红茱萸。
结佩:佩戴。
上:登上。
高台:高处。
自:自己。
不愧:无需愧疚。
佳节:佳节。
安:怎么。
听:听闻。
飞鸿:大雁。
哀:哀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描绘了诗人于重阳节在撷芳园聚会时欣赏菊花的情景。首句“今日始见菊”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和初次观赏的欣喜,次句“虽见未全开”则写出菊花尚未盛开的娇嫩与期待。诗人将此景与往昔无酒相对比,突显眼前美景带来的愉悦,“持望白衣来”暗示了友人到来的喜悦。

“破颣浮金英,杂蚁已盈杯”描绘了菊花花瓣在酒中漂浮,如同金黄色的花朵点缀,而杯中已经斟满了美酒,引出下文对无需探求其他节日习俗的洒脱态度。“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表达了诗人认为眼前的聚会和菊花就足够美好,不必去攀附传统的登高佩戴茱萸习俗。

最后两句“自不愧佳节,安听飞鸿哀”,诗人以自我肯定的口吻表示,这样的聚会并不愧对重阳佳节,更不会因他人的哀愁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展现出一种豁达与自在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重阳节的独特理解和享受。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九月一日

授衣念徂节,阖棺伤故人。

故人昔送我,把酒湍水滨。

只道后期易,岂知无会因。

死生意不及,欲语鼻先辛。

既乏羡门术,安得如松筠。

寒暑更数十,应亦同埃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九月二十四日大风

秋飙无踪迹,空中声奔驰。

枯桑因已验,老病仍先知。

惊沙入破隙,危叶堕绿枝。

幽怀聒不寐,山岳将恐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九月十一日下昭亭舟中

平生山野性,坐卧爱流水。

适从昭亭来,兴自明河起。

小舟浮轻槎,身入星辰里。

饮牛谁家郎,照鬓谁家子。

隔岸心相望,翻然洲鹊喜。

滩头磷磷石,欲赠畏指毁。

留取自支机,成都无卜士。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九月十八日山中见杜鹃花复开

山中泉壑暖,幽木寒更华。

春鸟各噤口,游子未还家。

云谁未及还,对此重兴嗟。

何必因啼血,颜色胜曙霞。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