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家静寺丞知洛南

秦爱商于地,信美洛水南。

银铅与丹砂,凿山民争贪。

蜀客善制锦,当先务桑蚕。

衣老以及少,使煦如春酣。

摘蔬有笋蕨,钓庖有岩潭。

颇同故乡味,将喜获所谙。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翻译

秦人钟爱商於这片土地,洛水之南景色优美。
银铅和丹砂矿藏丰富,百姓争先恐后地开采。
蜀地的客人擅长织造锦绣,首先发展桑蚕养殖业。
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能穿上温暖如春的衣物。
采摘的蔬菜有鲜嫩的竹笋和蕨菜,钓鱼之处有清澈的岩潭。
这些都与家乡的味道相似,让人欣喜,仿佛找回了熟悉的滋味。

注释

秦:秦国。
洛水:河流名。
银铅:金属矿产。
丹砂:矿物名。
争贪:争相抢夺。
蜀客:蜀地的人。
制锦:织造锦绣。
务:从事。
衣老:给老人穿衣。
少:小孩。
煦:温暖。
摘蔬:采摘蔬菜。
笋蕨:竹笋和蕨类。
钓庖:垂钓烹饪。
颇同:非常相似。
故乡味:家乡的味道。
谙:熟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家静寺丞知洛南》。诗中,梅尧臣以秦地对商於的喜爱为引子,描述了洛水之南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他提及了当地人民开采银铅和丹砂的勤劳,以及蜀地来客擅长织锦和重视桑蚕业,强调了这些产业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要性。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人们穿着舒适,如同沐浴在春天的醉人氛围中,享受着新鲜的野菜和垂钓的乐趣。洛南的风味让诗人感到亲切,仿佛回到了家乡,表达了对友人赴任洛南的祝福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赞赏。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徐无党归婺州

吴蚕吐柔丝,越女织美纨。

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

裁缝失分寸,长短为损残。

尝闻仲山甫,能补帝衮完。

衮完民衣足,天下无苦寒。

徐从信都学,染剪宜弃冠。

彼实山甫徒,尔亦非綷剜。

东归道自胜,人谁故时看。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送徐州签判李廷评

曩者初见君,同来许昌幕。

今虽俱服除,独得王粲乐。

山东寇盗息,沛上风物博。

主人况豪英,樽俎不落莫。

行行无久留,归向骐驎阁。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送徐绛秘校罢泾尉而归

去年茶熟君得补,今来茶熟君已去。

心曾不计茶有无,隼在高风自腾翥。

昨日我送吴侯归,未忍重临离别处。

不若群公怜祢衡,相逐纵横唯柳絮。

形式: 古风 押[御]韵

送徐秘校庐州监酒

淮南秋物盛,稻熟蟹正肥。

况身为酒官,醇酎饮不非。

傥观众人醉,徒自使世讥。

与君伯氏好,试以此言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