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李斛峰尚书一生功业与人格的深切缅怀。诗中“论著千年计,崎岖二纪馀”两句,既是对李尚书为国为民所付出的漫长岁月和辛勤努力的高度概括,也暗含了对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远影响的期许。接下来,“人多仇直疏,公不羡除书”则揭示了李尚书在官场中的处境与性格,他不畏权贵,坚持正直,不以升迁为荣,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
“曳履归何晚,仪图事竟虚”两句,通过描述李尚书归隐之晚,以及其理想抱负未能实现的遗憾,进一步凸显了其人生轨迹的复杂与无奈。最后,“早知天许啬,恨不守茅庐”表达了对李尚书未能早些实现其理想抱负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其坚守清贫、淡泊名利生活态度的敬佩。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不仅深情地回顾了李尚书的一生,更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人物命运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