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
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
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
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与生活的诗句,表达了对远离家乡、置身异乡之感。开篇“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便是强烈的情感宣泄,巴地(今四川一带)的习俗与内地汉族大不相同,反映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文化差异感受。
接下来,“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则是对边塞音乐的生动描绘。猿啼(猿鸣)与芦管之音交织,羌笛(一种少数民族乐器)与竹鸡(竹制的鸟形玩具,以风吹发声)共同奏出边地特有的旋律。
“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表达了诗人对远行者的心里牵挂和期望。迎送的人少,希望旅途中能够保持平安,不要有所惊恐。
最后,“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则是诗人给予自己的勉励。在遇到困难险阻时,要像穿梭于碍碍礁石之间的鱼儿一样灵活前进,这不仅是对旅途中的实际指导,也隐含了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时所需的智慧与勇气。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位唐代文人的边塞情怀。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闻道阴平郡,翛然古戍情。
桥兼麋鹿蹋,山应鼓鼙声。
羌妇梳头紧,蕃牛护尾惊。
怜君闲闷极,只傍白江行。
杨公三不惑,我惑两般全。
逢酒判身病,拈花尽意怜。
水生低岸没,梅蹙小珠连。
千万红颜辈,须惊又一年。
柳眼开浑尽,梅心动已阑。
风光好时少,杯酒病中难。
学问慵都废,声名老更判。
唯馀看花伴,未免忆长安。
失却游花伴,因风浪引将。
柳堤遥认马,梅径误寻香。
晚景行看谢,春心渐欲狂。
园林都不到,何处枉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