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乐天集

北邙山下一孤坟,流落三千绮丽文。

后世声名高白日,当年荣利等浮云。

屏除忧愤归禅寂,消遣光阴在酒醺。

若使篇章深李杜,竹符还不到君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北邙山下有一座孤独的坟墓,埋藏着她那千娇百媚的文字。
她的名声如日中天,生前的荣华富贵如同过眼云烟。
她抛开世间烦恼,遁入佛门清修,借酒消磨时光。
假使她的诗篇能比肩李白杜甫,那竹简传世的机会也不会属于你。

注释

北邙山:古代洛阳北郊的名山,常用来指代死亡或葬地。
绮丽文:形容华丽优美的文字。
声名高白日:比喻名声极大,如同白天一样显赫。
荣利等浮云:形容荣华富贵如同过眼云烟,不值一提。
屏除忧愤:排除烦恼和愤慨。
归禅寂:出家修行,追求心灵的平静。
酒醺:醉酒的状态,这里指借酒消愁。
篇章深李杜:指诗文达到李白、杜甫那样的深度。
竹符:古代文书的一种,这里指代著作流传。
君分:你的份内之事,这里指能否得到这样的荣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令的作品,名为《读白乐天集》。诗人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白乐天)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于个人声名与世事无常的感慨。

“北邙山下一孤坟,流落三千绮丽文。”开篇即以白居易的墓所在地——洛阳北邙山为背景,描绘出诗人身后留下的丰富文学遗产,如同一个孤独的坟墓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绮丽文指代、唐时期流传下来的三千余首诗歌,这里强调了白居易作品的宏大与深远。

“后世声名高白日, 当年荣利等浮云。”诗人通过对比后世给予白居易极高评价与当时他所获得的荣华富贵,表达了时间流逝后,真实价值与虚幻的荣耀之间的差异。这里“声名”指的是白居易在历史上留下的诗歌声誉,而“荣利”则是物质上的享受和社会地位,这两者最终都如同浮云一般不稳固。

“屏除忧愤归禅寂,消遣光阴在酒醺。”诗人接着表达了自己面对世事变化时的心境。通过屏蔽掉忧虑和愤懑的情绪,他选择回归到宁静的禅定之中,以此来平复内心。在“消遣光阴”一句中,“光阴”指的是时间流逝,诗人在饮酒中寻找片刻的慰藉。

“若使篇章深李杜,竹符还不到君分。”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了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他们的诗歌如同深不可测的大海。而“竹符”指的是书信或诗文中所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这里隐喻了即便是这些伟大诗人的作品,也难以触及到白居易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分量。"君分"暗示白居易独一无二的地位。

这首诗通过对白居易及其文学成就的颂扬,展现了王令对唐宋诗人作品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的声名与历史评价的思考。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读老杜诗集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馀孤冢耒江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读孟子

去梁无故又辞齐,弟子纷纷益不知。

天下未平虽我事,己身已枉更何为。

后来谁是闻风者,当世何尝不召师。

士要自高无顾世,遗编今亦有人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偶成

十日九自病,偶平还苦吟。

万金无枉志,千古有遗心。

静隐支凭几,寒搔发解簪。

南风久寂寞,谁继五弦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寄介甫

天门廉陛郁巍巍,势利宁无淡泊讥。

谁与蹠徒争有道,好思吾党共言归。

古人踽踽今何取,天下滔滔昔已非。

终见乘桴去沧海,好留馀地许相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