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夜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从睡梦中醒来,微启惺松的双眼,只见窗栊在朦胧的月色下,富有韵律,耳边隐隐也听到城墙角楼上传来的风铃叮当声。
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风骤雨,虽然眼前这淡月笼云的景象还是一样,但那急风骤雨现在已不知飘向何处了。
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的秋叶,发出在亲吻大地时的秋的琴韵,眼前也似乎浮现出草坡上的萤火虫在凉意渐浓的夜空中划出流动的光的迹。
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

注释

霁夜:雨过天晴之夜。
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
帘栊:窗帘和窗牖。
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流萤:指飞行不定的萤火虫。
轩:窗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夜晚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

“寂历帘栊深夜明”一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氛围——深夜的宁静与明亮。帘栊指的是窗棂,这里暗示了一种室内的安详与外界的隔绝。

接下来的“睡回清梦戍墙铃”,则是对这份寂静中的一场美好梦境的描绘,梦醒时传来的是城墙上的钟声,增添了几分超脱现实的意境。

第三句“狂风送雨已何处”透露出诗人对夜晚风雨变化的关注和感慨,而“淡月笼云犹未醒”则表达了一种梦境与现实交织的迷离感,连月亮都仿佛还沉浸在这份朦胧中。

“早有秋声随堕叶”一句,以秋声和落叶为象征,描绘了季节更替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时间流逝与情感的变化。

紧接着,“独将凉意伴流萤”,则是对夜晚独自享受清凉与观赏萤火虫光影的一种诗意表达,体现了诗人独处时的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最后两句“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则展望未来,预示着诗人对于明日将要实现的登高望远之旅,以及对庐山壮丽景色的期待与向往。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和探索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和生动的自然描写,构建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夜晚氛围,并且透露着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个人情怀的独到感悟。

收录诗词(860)

孔平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 字:毅父
  • 籍贯: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
  • 生卒年:1044

相关古诗词

代小子广孙寄翁翁

爹爹来密州,再岁得两子。

牙儿秀且厚,郑郑已生齿。

翁翁尚未见,既见想欢喜。

广孙读书多,写字辄两纸。

三三足精神,大安能步履。

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

何时得团聚,尽使罗拜跪。

婆婆到辇下,翁翁在省里。

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

爹爹与妳妳,无日不思尔。

每到时节佳,或对饮食美。

一一俱上心,归期当屈指。

昨日又开炉,连天北风起。

饮阑却萧条,举目数千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千秋岁

春风湖外。红杏花初退。孤馆静,愁肠碎。

泪馀痕在枕,别久香销带。新睡起。

小园戏蝶飞成对。惆怅人谁会。随处聊倾盖。

情暂遣,心何在。锦书消息断,玉漏花阴改。

迟日暮,仙山杳杳空云海。

形式: 词牌: 千秋岁

水龙吟(其三)

岁穷风雪飘零,望迷万里云垂冻。

红绡碎剪,凝酥繁缀,烟深霜重。

疏影沈波,暗香和月,横斜浮动。

怅别来,欲把芳菲寄远,还羌管、吹三弄。

寂寞玉人睡起,污残妆、不胜姣凤。

盈盈山馆,纷纷客路,相思谁共。

才与风流,赋称清艳,多情唯宋。

算襄王,枉被梨花瘦损,又成春梦。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南浦.旅怀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溪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形式: 词牌: 南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