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雁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与神话般的氛围。首句“灌木苍苍潦水收”,以苍翠的灌木与逐渐干涸的积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自然景象。接着,“展旗迢递下闽州”一句,将视线引向远方,仿佛展开了一幅辽阔的画卷,展现了军旗在远处飘扬的壮观场景,暗示着诗人督兵援闽的使命。
“石僧卓笔含珠晓”和“玉女乘鸾瀑布秋”两联,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石僧如同持笔的智者,在晨光中凝视,玉女则骑着鸾鸟,在秋日的瀑布旁轻盈飞舞,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神秘感。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暗喻了诗人的智慧与勇敢。
“仙子屏炉回候雁,天孙刀剪傍牵牛”进一步扩展了想象的空间,仙子与天孙分别代表了超凡脱俗与技艺高超的形象,他们围绕着特定的自然元素活动,既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又寓意着人间英雄的英勇与智慧。最后,“神工特为东南缺,砥柱巍然立海陬”两句,以“神工”象征大自然的力量,强调了雁山作为支撑东南一方的重要地理标志,其巍峨屹立于海边,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的壮丽,也寓意着诗人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成为守护东南的坚强支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雁山的自然美景,更蕴含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定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