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椎牛飨壮士,拔距养奇材。
虏帐方惊避,秦金已闇来。
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后的萧瑟景象,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自然的恢复力。开篇“椎牛飨壮士,拔距养奇材”两句,形容一场战役结束后,强悍的士兵们像被驯服的牛一样在休息,而那些拔出箭镞的人则在培养着不凡的才能。这里“椎牛”和“拔距”都是战争后的静态描写,表明战斗已经过去。
接着,“虏帐方惊避,秦金已闇来”两句,描述了敌军营帐正在仓皇撤离,而自己的部队则带着胜利的战果归来。这里“虏帐”与“秦金”的对比,突出了战争双方的不同命运。
再下来,“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两句,则是对战后废墟景象的描写。旌旗(军旗)被搬移到了帐篷之中,而过去的战台则长满了荆棘。这不仅描述了物质上的荒废,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最后,“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昔日战友依然记忆犹新的情感,以及对古代名将郭子仪的赞叹。这里“部曲”指的是军队的歌谣,而“郭开”则是唐朝著名将领郭子仪的简称,经常被后人提及以表彰其英勇。
整首诗通过对战前、战中和战后的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人类对于过去荣光的缅怀。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馀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人主恩犹盛,谗夫弄舌端。
旋闻就斧质,不得解衣冠。
反贼齿才冷,谋臣心尽寒。
晁宗噍类尽,汉室泰山安。
雾晓铜鱼跃,霜寒阊阖开。
哀声际海发,灵仗拂天来。
别寝严虚位,重阍閟夜台。
柏城空有路,无复属车回。
声教万馀里,文明四十春。
茂勋留信史,盛德满生民。
共适禽鱼乐,安知橐籥仁。
百年龙驭远,空复仰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