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七)

蓝乔近得道,常苦世褊迫。

西游王屋山,不践长安陌。

尔来宁复见,鸟道度太白。

昔与吴远游,同藏一瓢窄。

潮阳隔云海,岁晚倘见客。

伐薪供养火,看作栖凤宅。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蓝乔接近了修道的境界,却常因世间的逼仄而苦闷。
他曾西行游览王屋山,没有涉足长安的街道。
自那时起,你我是否还能相见?只在鸟道上穿越太白山峰。
过去我们一起远游,共用一只狭小的瓢饮水。
如今你在潮阳,被云海阻隔,但希望年底能有访客降临。
在那里,你砍柴以供火源,视之为凤凰栖息的居所。

注释

蓝乔:修道者的名字。
道:修道的境界。
世褊迫:世间的逼仄、困扰。
王屋山:古代名山。
长安陌:长安的街道。
尔来:自从那时以来。
太白:指太白山,中国著名的山脉。
吴:可能指朋友或过去的同伴。
一瓢窄:一只小瓢,形容生活简朴。
潮阳:地名,位于广东。
岁晚:年底,年末。
伐薪:砍柴。
供养火:维持生计。
栖凤宅:寓言中的凤凰居所,象征高洁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属于和陶诗体的一种。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蓝乔近得道,常苦世褊迫。"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不自在,感到被现实社会所束缚。蓝乔是古代仙境之一,借此表达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西游王屋山,不践长安陌。" 表明诗人宁愿去遥远的地方探险,也不愿意留在繁华都市中。这两句通过地名和行为,强调了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逃离现实世界的心情。

"尔来宁复见,鸟道度太白。" 这里“尔来”指的是时间久远,“宁复见”表达了一种不再重复往事的决心,而“鸟道度太白”则是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

"昔与吴远游,同藏一瓢窄。" 这里“昔与吴”指的是过去和朋友吴一起旅行,“同藏一瓢窄”则是表达了与朋友共同隐居山林的愿望,体现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潮阳隔云海,岁晚倘见客。" “潮阳”指的是潮州地区,而“隔云海”则是在用一个虚幻的境界来表达一种遥远或超脱现实的状态。“岁晚倘见客”则是表达了在年老时偶尔遇到知音的喜悦。

"伐薪供养火,看作栖凤宅。" 这两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以及将这种生活比喻为栖凤之宅,体现了诗人的超脱与自在。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志,以隐逸自适的态度来抒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朋友的情谊。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八)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

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

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

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

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

空馀焦先室,不传元化方。

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九)

馀龄难把玩,妙解寄笔端。

常恐抱永叹,不及丘明、迁。

亲友复劝我,放心饯华颠。

虚名非我有,至味知谁餐。

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

已矣复何叹,旧说《易》两篇。

形式: 古风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十)

申、韩本自圣,陋古不复稽。

巨君纵独欲,借经作岩崖。

遂令青衿子,珠璧人人怀。

凿齿井蛙耳,信谓天可弥。

大道久分裂,破碎日愈离。

我如终不言,谁悟角与羁。

吾琴岂得已,昭氏有成亏。

形式: 古风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十一)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