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辽所作的《奉陪颖叔和觉师》,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佛法的追求与理解。
“畴昔欲求法,初参沩印禅。” 开篇两句,诗人回忆起自己过去寻求佛法的经历,最初接触的是沩印禅师的教诲。这里“畴昔”表示过去,“欲求法”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渴望与追求。“初参”说明这是他初次接触佛法,而“沩印禅”则是指沩山灵佑禅师的禅法,暗示了诗人对高深佛法的向往。
“已知物外趣,顿谢区中缘。” 接下来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佛法的引导下,已经领悟到超越世俗的趣味,从而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尘世中的种种牵绊。这里的“物外趣”指的是超脱于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追求,“顿谢”则强调了这种放弃的果断与彻底。
“不学兰那行,终归兜率天。”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他表明自己不会效仿那些只追求表面形式的修行者(“兰那行”),而是坚信最终会达到佛国兜率天的境界。这里“兜率天”是佛教中的一个天界,象征着极乐与圆满。
“即心如有證,何暇问方圆。” 最后两句,诗人总结了他对佛法的体悟。他认为,只要内心真正有所证悟,那么对于佛法的深浅、形式与否都已经不再重要,无需再追问。这里的“即心”指的是内心的觉悟,“有證”则表示已经获得某种认知或体验,“何暇问方圆”则意味着在真正的觉悟面前,一切外在的形式和规则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佛法的追求与理解,展现了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