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伊水西头月,青山北脚云。
夜台无复晓,阴岭有时熏。
龙剑双埋没,庭兰竟郁芬。
不知门下客,谁刻道傍文。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为悼念李尚书而作的挽词第二首。诗中以伊水西头的月光和青山北脚的云雾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伤的氛围。"夜台无复晓"表达了对亡者的深深怀念,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永恒。"阴岭有时熏"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暗示着亡者在地下世界的孤独与寂静。
诗人接着借"龙剑双埋没"象征李尚书的才华被埋没,"庭兰竟郁芬"则寄托了对其品德高尚的赞美,即使身故,其人格魅力依然如兰香般馥郁。最后,诗人以疑问语气询问,不知还有谁能够像门下的贤士那样,在道旁刻下追思的文字,表达了对后人缅怀先贤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自然景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后世的期许。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相门三世贵,家法百年同。
天子赐恩礼,史臣书祖风。
笳声空苦雾,陇穴启寒蓬。
自古焉能免,于兹是始终。
春泥无处所,穷巷少人行。
忽枉青丝骑,曾非白面生。
笑言聊与适,鸡黍未尝烹。
莫叹余贫甚,吾侪业本清。
纫丝作长带,正胜茱萸纹。冉冉仍垂绋,??自有薰。
鲜华非称我,脩饰未如君。
曾不日来取,贤哉知礼云。
板舆曾至郑,灵輤此归周。
行哭人增慕,凝茄月正秋。
九原开祔穴,故土覆新丘。
岁晏寒松下,茅苫孝子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