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东晋江山称永嘉,莫辞红旆向天涯。
凝弦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
地与剡川分水石,境将蓬岛共烟霞。
却愁明诏徵非晚,不得秋来见海槎。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和对友人未来所处环境的想象。诗中“东晋江山称永嘉”一句,通过历史地理的关联,设置了一个远古而又辽阔的背景,为后文的情感展开做铺垫。“莫辞红旆向天涯”,则是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的抒发,“红旆”指的是军中用以识别身份的旗帜,这里代指官职或使命,表明友人将前往遥远的地方。
“凝弦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这两句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境,通过对夜晚饮酒赏月和清晨游览寺庙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
“地与剡川分水石”、“境将蓬岛共烟霞”,这两句则是对友人所去之地自然景观的描写,通过山川、水石和海岛等元素,勾勒出一个壮丽而又神秘的自然画卷。
最后,“却愁明诏徵非晚”、“不得秋来见海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回归的期待和担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无奈。这里的“明诏”指的是朝廷的命令或召唤,“徵非晚”意味着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召回;“不得秋来见海槎”,则是诗人对于无法亲眼目睹友人所到之地风光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厚的情谊和对远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
入夜笳声含白发,报秋榆叶落征衣。
城临战垒黄云晚,马渡寒沙夕照微。
此别不应书断绝,满天霜雪有鸿飞。
仆射陂西想到时,满川晴色见旌旗。
马融闲卧笛声远,王粲醉吟楼影移。
几日赋诗秋水寺,经年草诏白云司。
唯君此去人多羡,却是恩深自不知。
千峰归去旧林塘,溪县门前即故乡。
曾把桂誇春里巷,重怜身称锦衣裳。
洲迷翠羽云遮槛,露湿红蕉月满廊。
就养举朝人共羡,清资让却校书郎。
两重江外片帆斜,数里林塘绕一家。
门掩右军馀水石,路横诸谢旧烟霞。
扁舟几处逢溪雪,长笛何人怨柳花。
若到天台洞阳观,葛洪丹井在云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