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

归和初喜戢戈矛,乍捧乡书感去留。

雁序分飞离汉口,鸰原骞翥在鳌头。

家邻紫塞仍千里,路过黄河更几州。

应到高堂问安后,却携文入帝京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刚开始很高兴能结束战争,拿起家乡的书信感慨于离别与留下。
像大雁一样分别飞离汉水之滨,又像鹡鸰鸟在危难中奋力高飞到达显赫之地。
家乡虽靠近边塞但仍相隔千里,路途中还要经过黄河以及更多的州郡。
应该先回家向长辈问安,然后带着文章进入京城游览。

注释

归和:指战争结束,和平归来。
戢戈矛:收起武器,象征和平。
乡书:家乡来的书信。
去留:离开还是留下,此处指对未来的思考。
雁序:雁行,比喻兄弟或朋友之间的行列,这里指分别。
汉口:地名,此处泛指离别的地点。
鸰原:比喻兄弟,出自《诗经》中的‘鹡鸰在原’,表示兄弟离散。
骞翥:奋力高飞的样子。
鳌头:比喻科举考试中居首位或显赫的地位。
紫塞:边塞,常用来形容北方边境,因泥土呈紫色而得名。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此处代表旅途中的一个重要地标。
几州:泛指多处地方,表示路途遥远且需经过多个州郡。
高堂:指父母居住的地方,代指长辈。
问安:向长辈问候平安。
文:文章,可能指自己的作品或信件。
帝京:京城,古代国家的首都,这里特指北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朋友即将启程返回家乡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和鲜明的画面,将内心的喜悦与忧虑交织在一起。

首句“归和初喜戢戈矛”中,“戢戈矛”象征着军事生活,诗人朋友可能是一位将士或武官,现在得以回家,故有“初喜”。紧接着的“乍捧乡书感去留”,则表达了接到家信的喜悦以及对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

其次,“雁序分飞离汉口”描绘了一群大雁在长安(汉口)一带分飞,象征着朋友的离去。接着“鸰原骞翥在鳌头”,则是说朋友将要跨越广阔的土地,到达目的地。

再下,“家邻紫塞仍千里”指的是朋友家的所在地,虽然远在边塞,但依然心系。随后“路过黄河更几州”则描绘了归途中必将经过的壮丽景色与广袤地域。

末尾两句“应到高堂问安后,卻携文入帝京游”,表达了诗人在朋友离去之后,将会去拜访尊长,并且带着书信前往都城(帝京),可能是为了公务或个人事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把握,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士人对于归乡、友情以及仕途生活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送刘秀才往东洛

羡子去东周,行行非旅游。

烟霄有兄弟,事业尽曹刘。

洛水清奔夏,嵩云白入秋。

来年遂鹏化,一举上瀛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韩蜕秀才赴举

百发百中技,长杨献赋年。

丹枝如计分,一箭的无偏。

文物兵销国,关河雪霁天。

都人看春榜,韩字在谁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孙凤秀才赴举

九重方侧席,四海仰文明。

好把孤吟去,便随公道行。

梁园浮雪气,汴水涨春声。

此日登仙众,君应最后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孙逸人归庐山

独自担琴鹤,还归瀑布东。

逍遥非俗趣,杨柳谩春风。

草绕村程绿,花盘石磴红。

他时许相觅,五老乱云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