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其十一)

维昔二周君,皆以诛秦亡。

大义帅诸侯,王朝亦有纲。

惜哉无良将,九鼎归咸阳。

是时秦亦灭,嫡裔止庄襄。

政也实奸生,吕代嬴氏兴。

二世不旋踵,赵高撼其吭。

前秦祖蜚廉,后秦祖文信。

无德易颠覆,虎狼总推刃。

诗书亦何罪,儒生同一烬。

痛绝骊山坑,多言说尧舜。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咏古(其十一)》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权力更迭以及道德败坏的深刻反思。

首句“维昔二周君,皆以诛秦亡”,开篇即点出历史背景,提及西周和东周的君主因讨伐秦国而最终导致自身的灭亡,暗含对历史教训的思考。接着,“大义帅诸侯,王朝亦有纲”一句,赞扬了诸侯们遵循道义,维护秩序,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难以持久。

“惜哉无良将,九鼎归咸阳”则感叹于没有优秀的将领来保护国家,最终导致政权落入秦国手中,九鼎象征着国家的权柄与尊严,其归于咸阳,意味着国家的衰落与权力的转移。

“是时秦亦灭,嫡裔止庄襄”描述了秦朝的兴衰,指出秦朝虽然强大,但最终也走向灭亡,仅留下庄襄王作为继承人。接下来,“政也实奸生,吕代嬴氏兴”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吕不韦取代嬴政掌权,预示着新政权的建立。

“二世不旋踵,赵高撼其吭”进一步说明秦朝的短命,二世皇帝继位不久便被赵高所控制,政权迅速崩溃。最后,“前秦祖蜚廉,后秦祖文信。无德易颠覆,虎狼总推刃”总结了秦朝的兴衰,指出其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品德缺失,最终招致覆灭的命运。

“诗书亦何罪,儒生同一烬”表达了对知识与文化的无辜受害的感慨,即使在权力更迭之时,知识与文化也未能幸免于难,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痛绝骊山坑,多言说尧舜”则以骊山坑事件为喻,强调了对暴政的痛斥,同时借尧舜之名,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权力、道德、文化等多重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咏古(其十二)

徐福入海中,将以求神异。

三千童男女,五谷工师备。

西皇资以行,持为海神赐。

行行得平原,膏腴可兴利。

振子尽妃匹,留王何神智。

福也非神仙,救民有奇意。

诈之出汤火,三千诚不易。

传今东海中,亶州是其地。

相连数大洲,波涛人罕至。

自作一蓬莱,以为祖龙戏。

为仁亦滑稽,自是神仙事。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咏古(其十三)

峨峨太华山,上有四毛女。

苟非逃学仙,从死成黄土。

光光人鱼膏,泉下照歌舞。

泪作水银海,肠为黄金缕。

秦时女高士,丽英与为伍。

翩翩金精峰,相逐有毛羽。

形式: 古风

咏古(其十四)

陈涉奋布衣,遂成士崩势。

偏袒一大呼,秦已无二世。

匹夫举大名,汤武若符契。

扶苏虽当立,诈称亦非计。

将诛无道秦,师行宜大誓。

成败在上天,西向乘锋锐。

毋示天下私,自王以微细。

为秦多益敌,六国蒙嘉惠。

入关令诸侯,功德可为帝。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咏古(其十五)

鲁儒抱积怨,发愤于陈王。

艰难负礼器,卒与涉俱亡。

匹夫苟建义,瓦合亦非尝。

礼乐所凭依,缙绅为之倡。

涉亦圣人徒,能知孔鲋良。

先置博士官,以甲为纪纲。

用人先诸儒,文学已有光。

惜哉昧行兵,破灭成苍黄。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