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七)

五体悔前朝,三屈忏中夕。

鸣椎诫旭旦,哀我苦劳役。

引目寓金言,悲伤尘垢积。

咄哉形非我,嗟往恒沉溺。

踟蹰歧路嵎,挥手谢中折。

洗涤归诚忏,皎洁凌云释。

萧索业苦离,升陟随缘益。

虽未齐高踪,且免幽途历。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忏悔和反省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错误行为的深刻反思与悔改之情。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使得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和生动。

首句“五体悔前朝”,诗人以五体投地的姿态表达对过去错误行为的深深自责与后悔。接着,“三屈忏中夕”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忏悔的持续性与深度,仿佛在夜晚的静谧中,诗人不断地自我反省与悔过。

“鸣椎诫旭旦,哀我苦劳役”两句,通过“鸣椎”的形象,警示自己要从早日起便警醒,不再陷入劳役之苦。这里将日常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体现了诗人对自我救赎的渴望。

“引目寓金言,悲伤尘垢积”则表达了诗人试图通过阅读圣贤之言来净化心灵,清除内心的污垢。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但也是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

“咄哉形非我,嗟往恒沉溺”两句,诗人感叹自己的身体虽是肉身,但真正的自我却并非如此,表达了对肉体与精神分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对过去的沉迷与放纵表示了遗憾。

“踟蹰歧路嵎,挥手谢中折”描绘了诗人面对人生岔路口时的犹豫与抉择,最终选择放手,告别过去的束缚。这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

“洗涤归诚忏,皎洁凌云释”表现了诗人通过自我反省与忏悔,寻求心灵的净化与解脱。这里的“凌云释”不仅指超越尘世的束缚,也象征着心灵的升华与自由。

“萧索业苦离,升陟随缘益”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苦难的远离以及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即使未能达到至高的境界,但至少可以避免陷入更深的困境。

最后,“虽未齐高踪,且免幽途历”表明诗人虽然尚未达到理想的高度,但至少已经避免了走入更加黑暗的道路。这既是对自我进步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继续努力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我救赎的强烈追求,以及对过去错误行为的深刻反思。它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八)

大慈振法鼓,开悟无明聋。

炉冶心秽垢,防非如利锋。

护鹅不惜命,守草养生同。

五篇遮轻重,七聚荡心胸。

晨朝宣宝偈,夕夜虔诚恭。

近求出苦海,远念法身踪。

七支净三业,五分满金容。

各愿坚固戒,净土得相逢。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九)

愚夫贪世利,俗士重虚名。

三空既难辩,八风恒易倾。

物我久空性,色心仍自萦。

盛年爱华好,老死丘墓成。

居高非虑祸,持满不忧盈。

名利甘刀害,将非安久祯。

凡愚苟求利,譬犬见秽精。

不知祸来至,焉知怨苦声。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颂六十二首(其六十)

啖他身血肉,贪毒无慈矜。

养兹身秽质,虫㝢内消融。

不护僧净器,受此厕中虫。

后报入地狱,苦痛未知穷。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六十一)

紫纨未可得,漳滨徒再离。

一逢犬马病,贲育罢驱驰。

既无九转术,复阙万金奇。

不看授盐掌,唯梦莲华池。

形式: 偈颂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