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天庆观瑞香花

闻说仙花玉染红,别留春色在壶中。

瑶台若见飞琼面,不与人间梦寐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翻译

听说有仙花如玉般染成红色,
特意保留春天的色彩在壶中珍藏。

注释

仙花:指传说中的仙界花朵,可能象征珍贵或非凡的美。
玉:形容花朵颜色洁白如玉,非常美丽。
春色:春天的景色,也可指美好的事物。
壶:古代常用来盛酒或泡茶的器皿,这里象征着保存。
瑶台:神话中的仙境,常用来比喻极美的地方。
飞琼:传说中的仙女,这里可能指美丽的仙花。
面:指花朵盛开的样子。
人间:现实世界,与仙境相对。
梦寐:梦境,这里指人们的想象或期望。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和天庆观瑞香花》。诗中的意境优美,语言精炼,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仙花玉染红这一自然景象的赞美之情。

"闻说仙花玉染红" 这一句通过“闻说”二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神奇花朵的向往,还透露出了一种不见其貌而感其香的意境。仙花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玉质般的洁白与绛红色的交织,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描摹,也是对超凡脱俗境界的一种追求。

"别留春色在壶中" 这句话则延续了前面的意象,将“仙花”的美丽与春天的气息联系起来。诗人希望将这份美好永恒地保存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壶中”,既是对美的珍视,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于永恒之美的追求。

"瑶台若见飞琼面" 这一句通过瑶台这一仙境的设定,进一步强化了仙花玉染红的超凡品格。飞琼面,则是对仙境中仙子容颜的一种描绘,既美化了自然之物,也美化了人间的美好。

"不与人间梦寐同" 这句话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于仙界与人间截然不同的一种认知和向往。通过“梦寐”一词,诗人将自己对于仙境的追求与现实世界的区分开来,显示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至美境界的情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仙花玉染红的描绘和瑶台飞琼面的设想,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赞颂和对于超凡境界的向往。其语言优美、意境独特,是一篇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淡泊明志、追求高洁的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和育王十二题(其六)石屏风

形模皆自然,树立岂人力。

松影与秋光,扫成真水墨。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和育王十二题(其七)灵鳗井

田苗自枯槁,井鳗人所祷。

若教龙有灵,此鱼何足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和育王十二题(其八)供奉泉

璘师凿此泉,晨夕奉亲老。

因知达者心,岂尝离孝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和育王十二题(其十二)重台莲

长疑佛界中,天女来行乐。

为怕山风寒,仙衣尽重著。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