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匡山隐者壁

红霞青壁底,石室薜萝垂。

应有迷仙者,曾逢采药时。

桃花饶两颊,松叶浅长髭。

直是来城市,何人识得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红霞映照着青色的山壁下,石室旁藤蔓和薜荔缠绕低垂。
这里必定有让人迷路的仙境,或许以前有人在此时采药相遇。
他的脸颊像桃花般红润,细长的胡须像松叶般青绿。
他即便来到繁华的城市里,又有谁能认出这位不凡的仙人呢?

注释

红霞:红色的云彩,这里形容日出或日落时绚丽的天色。
青壁:青色的山壁,指山崖峭壁呈现出青绿色。
石室:山洞或岩石构成的房间。
薜萝:薜荔和女萝两种植物,常用来形容隐士所居之处的藤蔓植物。
迷仙者:被仙境吸引或迷失于仙境中的人。
采药:古代常指道士或隐士上山采集草药,也象征寻求长生或修行。
桃花:此处比喻脸颊颜色鲜艳如桃花。
饶:这里是使充满、增添的意思。
两颊:两边的脸蛋。
松叶:松树的叶子,这里形容胡须的形状和颜色。
浅长髭:浅色且较长的髭须,髭指嘴唇上方的胡子。
直是:即便是,即使是真的。
来城市:进入或到达繁华的城镇。
何人:谁,哪一个。
识得:认识,辨认得出。
伊:他,此指那位仙风道骨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的生活景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开篇“红霞青壁底,石室薜萝垂”两句,以壮丽的山色和幽深的石室设定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环境,其中薜萝植物常生长在古老建筑上,这里象征着时间的沉淀与静谧。接着“应有迷仙者,曾逢采药时”两句,诗人设想这里可能是传说中仙人的栖身之所,他们或许会来此地采集灵药。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平和的氛围。

下片“桃花饶两颊,松叶浅长髭”则转向隐者本人,通过细腻的情景描绘,展现了隐者的生活状态。桃花轻拂脸庞,松叶在须髯间,这些生动的形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美的浸染,更传递出隐者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情感。

最后“直是来城市,何人识得伊”两句,则引出了诗人对隐者的关切。隐者离开山林,来到喧嚣的都市之中,他们平凡无奇的外表往往让人难以辨识。这不仅反映了隐者与世俗社会的隔阂,更暗示着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那些真正有才华或有思想的人可能会被忽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自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友人寒夜所寄

通宵亦孤坐,但念旧峰云。

白日还如此,清闲本共君。

二毛凋一半,百岁去三分。

早晚寻流水,同归麋鹿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忆东林因送二生归

好向东林度此生,半天山脚寺门平。

红霞嶂底潺潺色,清夜房前瑟瑟声。

偶别十年成瞬息,欲来千里阻刀兵。

可怜二子同归兴,南国烟花路好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忆旧山

谁请衰羸住北州,七年魂梦旧山丘。

心清槛底潇湘月,骨冷禅中太华秋。

高节未闻驯虎豹,片言何以傲王侯。

应须脱洒孤峰去,始是分明个剃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忆在匡庐日

忆在匡庐日,秋风八月时。

松声虎溪寺,塔影雁门师。

步碧葳蕤径,吟香菡萏池。

何当旧泉石,归去洗心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