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仓部必选说易

昔年清望动公车,此日耆英有几家。

古注已闻传孟喜,遗文仍许授侯芭。

竹床排砚频添墨,石屋支铛旋煮茶。

更说都城防寇事,至今流涕贾长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名为《贾仓部必选说易》。诗中通过对贾仓部(即贾谊)的追忆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学者严谨治学精神的崇敬之情。

首联“昔年清望动公车,此日耆英有几家”描绘了贾谊当年在朝廷的声望之高,以及如今像他这样的杰出学者还能有多少。这里的“公车”指代朝廷选拔人才的途径,而“耆英”则代表了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

颔联“古注已闻传孟喜,遗文仍许授侯芭”提到贾谊的著作和思想影响深远,不仅被后世学者如孟喜所传承,还能够继续教导像侯芭这样的年轻学者。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典故,通过孟喜和侯芭这两个历史人物,进一步强调了贾谊学术思想的影响力和持久性。

颈联“竹床排砚频添墨,石屋支铛旋煮茶”描绘了贾谊在研究学问时的日常情景。竹床、排砚、添墨、石屋、支铛、煮茶,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学者治学的专注与生活的情趣,同时也暗示了贾谊在学术上的勤奋与执着。

尾联“更说都城防寇事,至今流涕贾长沙”则将话题转向了贾谊的另一面——他在都城防御外敌入侵时的贡献。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但人们仍然对他的功绩感怀于心,以至于读到这段历史时,仍会泪流满面。这一联既是对贾谊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是对其忠诚与牺牲精神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贾谊在学术和军事领域的卓越成就,也表达了对这位先贤的深切敬仰之情。顾炎武以贾谊为镜,不仅反思了个人的学术追求,也对当时社会的风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其作为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旅中

久客仍流转,愁人独远征。

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

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

寒依车下草,饥糁䥶中羹。

浦雁先秋到,关鸡候旦鸣。

蹠穿山更险,船破浪犹横。

疾病年来有,衣装日渐轻。

荣枯心易感,得丧理难平。

默坐悲先代,劳歌念一生。

买臣将五十,何处谒承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詶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巳无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送张山人应鼎还江阴

旧京秋色转霏微,目送毗陵一雁飞。

笑我畏人能久客,嗟君怀土便思归。

风高海气龙王庙,水落江声燕子矶。

卉布家乡多已作,此行须换芰荷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其一)

一生愁恨集今辰,尚有微躯系五伦。

泪尽宛诗言我日,悲深鲁史笔王春。

山头马鬣封孤子,天上龙髯从二亲。

留此一丝忠孝在,三纲终古不曾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