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瑟联句

窍竹漏天风,张弦拟峄桐。

佳名从此得,妙响未曾穷。

夜静危台上,人闲皎月中。

依依听不足,秋露满兰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竹管中漏出天风的声音,琴弦仿若峄桐般悠扬。
这美妙的名字由此而来,动人的乐音从未穷尽。
夜晚寂静,高台上空月光皎洁。
人们静静地聆听,意犹未尽,秋露润湿了兰丛。

注释

窍竹:指用竹管制作的乐器。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天风:自然界的风声,比喻音乐的空灵。
张弦:拉开琴弦。
拟:模仿。
峄桐:古代名贵的琴材。
佳名:美好的名字。
妙响:美妙的音响。
未曾穷:没有尽头,形容音乐持久。
夜静:夜晚的宁静。
危台:高台,可能指演奏的舞台。
皎月:明亮的月亮。
依依:留恋不舍的样子,形容听不够。
秋露:秋天的露水。
兰丛:兰花丛,象征高雅。

鉴赏

这首诗名为《风瑟联句》,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诗中以窍竹和峄桐为意象,描绘了一幅清风穿过竹管,如琴弦般发出美妙声音的画面。"窍竹漏天风"形象地展现了风吹过竹孔的声音,"张弦拟峄桐"则将这种自然之声比作高贵的乐器峄桐所发出的乐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赞美和对宁静夜晚的欣赏。

"佳名从此得,妙响未曾穷"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声音的美好和无穷无尽的魅力。在"夜静危台上,人闲皎月中"的场景中,诗人将听者置于月光下的高台,更增添了意境的幽深和宁静。最后两句"依依听不足,秋露满兰丛",通过听者的留连忘返,以及秋露打湿兰花丛的细节,传达出诗人对这风瑟之音的喜爱和陶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音乐的和谐交融,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丘家渡早发

曲颍若秋蛇,屈盘鳞甲活。

问戍得耕人,拾鱼逢祭獭。

草窠残野烧,树挂经流沫。

百里相对看,频行愧迂阔。

形式: 古风 押[曷]韵

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代书寄王道粹学士

已具扁舟访使君,忽逢春雨起淮濆。

花寒蛱蝶犹相守,水冷鸳鸯不暂分。

况约他时来寄迹,何须今日去论文。

解装无复山阴兴,且对荆钗与布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冬至日得师厚宋次道中道书

水国欲为雪,野冰将合河。

人同一阳至,泪向八行多。

朋意今犹在,年华怅似过。

看看四十九,应笑此蹉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