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三)

冀北产良马,未必皆騊駼。

乘之惟其良,何必以地拘。

我闻开国初,罗鬼生龙驹。

贡之入天闲,用以驾鼓车。

疾徐皆中节,步骤何雍如。

纷纷内地产,不能并驰驱。

安知今所良,在昔非其驽。

按索久成俗,谁为焚其图。

世无九方皋,叹息还揶揄。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丘浚所作,名为《杂诗三首(其三)》。诗中探讨了人才选拔与地域偏见的问题,通过对比“冀北产良马”与“未必皆騊駼”的现象,引出对人才评价不应受限于出身或地域的观点。

首句“冀北产良马,未必皆騊駼”,以马喻人,指出即使在良马繁多的冀北地区,也不一定都是騊駼(一种名贵的马种),暗含人才并非仅限于特定地域之意。接着,“乘之惟其良,何必以地拘”进一步强调,选择人才应以其能力与品德为标准,而非地域出身。

接下来,诗人提到古代开国初期,曾有“罗鬼生龙驹”,即从民间选拔出杰出人才,这些人才被选入宫廷,用于重要事务,如驾车等。这反映了古代选拔人才时的开放与重视能力的态度。“疾徐皆中节,步骤何雍如”描绘了这些人才在执行任务时的高效与协调,显示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然而,诗人随后指出,尽管古代有如此选拔人才的佳例,但“纷纷内地产,不能并驰驱”。意思是即便在宫廷内部,也存在众多人才,但他们并未能像那些从民间选拔的人才那样,共同发挥出卓越的效能。这暗示了当时宫廷内部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的局限性。

最后,诗人提出疑问:“安知今所良,在昔非其驽。”意即现在被认为优秀的人才,过去可能并不被看好;反之亦然。这表达了对人才评价标准随时间变化的思考,以及对过去可能被忽视的优秀人才的惋惜。

“按索久成俗,谁为焚其图。”则指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选拔人才的传统习惯,可能已经固化,难以改变。而“世无九方皋,叹息还揶揄”则是对缺乏像古代相马高手九方皋那样的识才者,导致人才选拔与使用上的遗憾和批评。

整首诗通过类比与反问,深刻探讨了人才选拔与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地域、传统观念等因素对人才发展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公平公正人才选拔制度的渴望与反思。

收录诗词(272)

丘浚(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玉峰、,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 字:仲深
  • 号:深庵
  • 籍贯:别号海山老
  • 生卒年:1418~1495

相关古诗词

秋怀

草木忽变衰,恻然感我心。

鸟飞日向暮,岂不怀故林。

阅人日以多,涉世日巳深。

高官世所慕,直道古所钦。

青青海中山,层层山上岑。

行行即可到,决意须在今。

有山不归去,何劳忆山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送刘绍和还南京

交游遍寰宇,契合无几人。

骎骎入老境,落落星在晨。

鼎鼎百年间,会晤能几旬。

况复限区域,世务萦其身。

久别喜相见,见疏情转亲。

俄顷又复去,宁不含酸辛。

缅怀古贤哲,未必生同辰。

道同心自契,千里如比邻。

溶溶天上月,湛湛空中云。

举目即见之,光景常如新。

形式: 古风

刘草窗挽章

刘均癖于诗,老大意转豪。

举目一世空,振衣千仞高。

左顾少陵杜,右盻彭泽陶。

琐琐儿女语,呫嗫徒嗷嗷。

仰天肆大嚼,对客挥长毫。

剂量古与今,针砂诗与骚。

一一中膏肓,竖子焉能逃。

惜哉抱所见,白首竟莫遭。

巳矣勿复道,落日悲风号。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兀坐有感

兀坐一室中,荡荡天地宽。

坐看百世上,宛在瞬息间。

开眼无间隔,身如生羽翰。

顿然忽有悟,不觉喟然叹。

女织为我衣,男耕为我食。

岂但我一身,全家赖资给。

我身乃大蠹,何以报天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