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东之教授惠泽州吕道人砚为赋长句

君不见铜雀台边多事土,走上觚棱荫歌舞。

馀香分尽垢不除,却寄书林污缣楮。

岂如此瓦凝青膏,冷面不识奸雄曹。

吕公已去泫馀泣,通谱未许弘农陶。

暮年得君真耐久,摩挲玉质云生手。

未知南越石虚中,亦有文章似君否。

西家扑满本弟昆,趣尚清浊何年分。

一朝堕地真瓦砾,莫望韩公无瘗文。

形式: 古风

翻译

你难道没看见铜雀台边那些忙碌的尘土,人们在高高的台基上遮阳避雨,欣赏歌舞。
残留的香气已被分尽,污垢却无法清除,这些书籍被送到树林,散落在破旧的纸上。
哪里比得过这青色的瓦片,它冷眼旁观,不辨忠奸,见证了曹操这样的英雄豪杰。
吕公已经离去,只留下悲伤的眼泪,他的谱系却不允许被弘农陶氏继承。
晚年能遇到你,真是难得的长久陪伴,你的玉质在摩挲中仿佛生出云彩。
南方越地的石头中,是否也有像你这样有才情的文章呢?
西邻的储蓄罐本是兄弟,但趣味和追求何时开始有了分别。
一旦跌落成碎片,就只是尘土,别指望韩公会为你写下墓志铭。

注释

铜雀台:曹操的建筑,象征权势。
觚棱:宫殿的屋檐或台阶。
污缣楮:破旧的纸张,代指书籍。
奸雄曹:指曹操,这里可能带有贬义。
吕公:可能指历史人物,具体身份不明。
韩公:可能指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瘗文:墓志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对钱东之教授赠送吕道人砚台的答谢之作。诗中以铜雀台的典故开篇,暗示砚台的来历不凡,曾经见证过历史的繁华。接着,诗人赞美砚台虽经岁月沉淀,但其质地依旧凝重,如同凝结了青色的油脂,冷峻而不失公正,暗指砚台能鉴别奸雄,如吕公之慧眼。

诗人提到吕公,可能是指吕不韦或吕蒙正,他们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这里用来象征砚台的品质。诗人感慨吕公虽已离去,但砚台的精神犹在,表达了对钱教授赠予的珍视。同时,诗人将砚台比作耐久的伴侣,用手摩挲时仿佛感受到云彩般的温柔。

最后,诗人将砚台与南越石虚中的石材相提并论,询问是否有如吕道人般的才情。又以西家扑满(储蓄罐)的比喻,暗示砚台虽然出身平凡,但最终展现出价值。诗的结尾处,诗人提醒人们即使砚台落魄成瓦砾,也应记住其曾有的价值,不要忘记给予它应有的尊重和纪念。

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深沉,通过砚台这一物象,表达了对人才的赞赏和对学问的敬重,同时也寓含了对人生起伏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陪诸公登南楼啜新茶家弟出建除体诗诸公既和余因次韵

建康九酝美,侑以八品珍。

除瘴去热恼,与茶不相亲。

满月堕九天,紫面光磷磷。

平生酪奴谤,脉脉气未申。

定论得公诗,雅号知凝神。

执持甘露碗,未觉有等伦。

破睡及四座,愧我非嘉宾。

危楼与世隔,万事不及唇。

成公方坐啸,赏此玉花匀。

收杯未要忙,再试晴天云。

开口得一笑,兹游念当频。

闭眼归默存,助发梨枣春。

形式: 古风

难老堂周元翁家

城南乌声和且都,我识丈人屋上乌。

难老堂中一樽酒,不教霜雪上髭须。

樊侯种梓用莫竭,丈人向来亦种德。

挽回万事入绳床,花竹相看有佳色。

人生知足一饱多,当时恨我弃渔蓑。

题诗素壁蛇蚓集,五百年后公摩挲。

形式: 古风

偶成古调十六韵上呈判府兼赠刘兴州

稽首苏耽仙,乘云去无迹。

尚留橘井在,与世除狂疾。

谁能不饮此,识味亦可录。

坐令郑玄牛,亦抱荆山玉。

伟哉稚川裔,神交接朝夕。

游戏及小道,造化入大笔。

优为吴诗父,雅命楚骚仆。

岂其橘井助,本自同仙箓。

坐中子刘子,知是当日客。

书悬元和脚,语经建康力。

先我登公门,不数鸷鸟百。

曾挹两仙袖,自然生羽翼。

嗟我无长才,学架屋下屋。

诗虽两牛腰,事亦几蛇足。

已穷犹不悔,政荷师友德。

文盟傥许予,幸不疑籍湜。

形式: 古风

寄若拙弟兼呈二十家叔

退之送穷穷不去,乐天待富富不来。

政须青山映白发,顾著皂盖争黄埃。

何如父子共一壑,庞家活计良不恶。

阿奴况自不碌碌,白鸥之盟可同诺。

三间瓦屋亦易求,著子东头我西头。

中间共作老莱戏,世上乐复有此不。

问梦膏肓应已瘳,归来归来无久留。

竹林步兵非俗流,为道此意思同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