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正阇梨求偈

黄叶止啼知即已,敲门瓦子亦休留。

虚空讲得真经后,解笑当年石点头。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哲理性的表达,展现了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洞察。

首句“黄叶止啼知即已”,以黄叶比喻人生的终结,暗示一切繁华终将归于平静,生命的终点是自然的规律,无需哀伤或恐惧。这里的“啼”字,既指自然界中动物的啼叫,也暗喻人类内心的悲喜之情,强调了面对生命终了时的平静与接受。

次句“敲门瓦子亦休留”,进一步深化了前一句的寓意,通过“敲门瓦子”的形象,象征着对世间事物的追求与留恋。在禅宗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如同敲击瓦片发出的声音,短暂而无常。因此,诗人劝告人们不要执着于这些虚妄之物,应当放下心中的执念,寻求内心的宁静。

第三句“虚空讲得真经后”,点明了诗歌的核心主题——在空无一物的虚空之中,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得以显现。这里“真经”不仅指佛教的经典,更代表了宇宙间永恒不变的真理。通过深入理解并实践这些真理,人们能够超越表面的物质世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最后一句“解笑当年石点头”,以一个生动的禅宗故事结尾。传说六祖慧能大师在听闻达摩祖师说法时,没有点头表示赞同,而是微笑。这被视为对佛法的真正理解,因为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外在形式的认可,而是内在的领悟与共鸣。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安正阇梨的鼓励,希望他能通过自己的修行,达到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领悟,最终实现内心的解脱与智慧的觉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探讨了生命、智慧、解脱等深刻的人生议题,展现了禅宗哲学的精髓,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因首座求偈

衣底明珠本自圆,个中无正亦无偏。

蒲团纸帐坐终日,体取先师苦口禅。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至禅者求偈(其一)

探竿影草闲家具,独弄单拈破笊篱。

口醭心灰诸漏尽,菱花不拭自光辉。

形式: 偈颂

至禅者求偈(其二)

玉偈金言一扫休,已灵不重圣何求。

无常煞鬼难吞处,祇为渠侬得自由。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道智更衣参学求偈(其一)

未见虚空解讲经,个中切忌计工程。

蒲团七个坐不破,岂可等闲明死生。

形式: 偈颂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