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临泛饯王司马

南土秋虽半,东湖草未黄。

聊乘风日好,来汎芰荷香。

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

忽怀京洛去,难与共清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南方的秋天虽然过半,但东湖的草色仍未转黄。
姑且趁着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来泛舟欣赏菱角荷花的清香。
无需急切划动兰木船桨,那采菱歌唱声悠扬,怎么听也不觉得厌烦。
忽然想起即将离开京城洛阳,难以再与这湖光水色共享清幽时光。

注释

南土:指南方地区。
秋虽半:秋天已经过去一半。
东湖:指某一位于东方的湖泊。
草未黄:湖边的草尚未变黄,仍保持青翠之色。
聊乘:姑且利用,趁机。
风日好:风和日丽,天气晴好。
来汎:前来泛舟游玩。
芰荷香:菱角和荷花散发出的香气。
兰棹:用兰木制成的船桨,这里代指船只。
无劳速:无需急于快速划动。
菱歌:采菱人唱的歌曲,或泛指水乡田园的歌声。
不厌长:对这种歌声听多久都不觉得厌倦。
忽怀:忽然怀念起。
京洛:古都洛阳,此处代指京城。
去:离去,离开。
难与共清光:难以再与这湖光水色共享清幽的光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游船情景,诗人借此抒发对远方故土的思念。开篇“南土秋虽半,东湖草未黄”表明时值秋季,但南方的土地尚且温暖,东湖之畔的草木还未转黄,环境依旧生机勃勃。紧接着,“聊乘风日好,来汎芰荷香”则写诗人在这样宜人的天气中,不禁登船游弋于东湖之上,享受着微风和阳光,以及水中的芰荷散发的清香。

“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一句中,“兰棹”指的是装饰华美的船桨,“菱歌”则是船行时人们所唱的歌谣。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游船生活的闲适自在,人们对这份悠然自得的情景乐此不疲。

最后两句“忽怀京洛去,难与共清光”,诗人的心中突然涌上对遥远故乡——即唐代的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与眼前这份美好景色相比,却是那么的难以并存,仿佛清光也无法带走诗人心中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远方故土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在美丽环境中所体验到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在洪州答綦毋学士

旬雨不愆期,由来自若时。

尔无言郡政,吾岂欲天欺。

常念涓尘益,惟欢草树滋。

课成非所拟,人望在东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戏题春意

一作江南守,江林三四春。

相鸣不及鸟,相乐喜关人。

日守朱丝直,年催华发新。

淮阳秪有卧,持此度芳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江上

长林何缭绕,远水复悠悠。

尽日馀无见,为心那不愁。

忆将亲爱别,行为主恩酬。

感激空如此,芳时屡已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