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白鹿洞宾吕善居

元是双峰门下士,席间参请到源头。

鲁人知有乐正子,汉世曾称马少游。

白鹿洞宾儒领袖,紫阳教主道源流。

有儿曾斫月中桂,家学相传卒未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我原本是双峰门下的弟子,曾在宴席上有幸拜见源头。
鲁地的人们熟知有位名叫乐正子的贤者,汉代也曾赞誉马少游的才华。
白鹿洞宾是儒家的杰出人物,紫阳教主则是道家的渊源传承。
家中有个孩子曾砍过月宫的桂树,这种家学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

注释

元:本来。
双峰门下士:双峰门的弟子。
席间:宴席上。
源头:指最初的、根本的。
鲁人:鲁地的人。
乐正子:古代鲁国的贤者。
马少游:汉代的学者。
白鹿洞宾: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儒领袖:儒家的领袖人物。
紫阳教主:道教紫阳派的创始人。
有儿:家里有个孩子。
月中桂:神话中月亮上的桂树。
家学:家族世代相传的学问。
卒未休:一直延续至今,没有停止。

鉴赏

这首诗是王义山在宋末元初所作,名为《挽白鹿洞宾吕善居》。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元是双峰门下士,席间参请到源头。”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学术探求的氛围,诗人将自己比作追寻知识之源的学者,显示出一种敬业向学的态度。

“鲁人知有乐正子,汉世曾称马少游。” 引用古代贤士乐正子和才子马少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誉,表明诗人对于品德高尚和才能卓越者的尊崇。

“白鹿洞宾儒领袖,紫阳教主道源流。” 这两句中,“白鹿洞宾”指的是一处仙境或学术聚集之地,而“儒领袖”则强调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紫阳教主道源流”表达了对道家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

“有儿曾斫月中桂,家学相传卒未休。” 这两句通过一个故事性的叙述,即有人在月下砍伐桂树,以此象征知识的积累和家族学术的延续。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语言古朴,意境高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历史人物以及学术传承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宋末元初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追求知识与宁静生活的心态,也反映出当时文人的某种心声。

收录诗词(188)

王义山(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 字:元高
  • 号:稼村
  •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 生卒年:1214——1287

相关古诗词

挽竹芗龚侍郎(其二)

一木难支大厦倾,阖门拚却赴波鲸。

归来止为寻坟陇,隐去不教知姓名。

剩有诗篇传不朽,相从野老话生平。

翩翩只鹤扶云去,群玉峰头籍大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挽竹芗龚侍郎(其一)

犹记乌台第一章,当年物论忒雌黄。

人心自有公非是,天理岂能终晦亡。

奸魄虽生名已死,弹文尚湿墨犹香。

偷生宁复百年活,地下何颜见竹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挽李教授

偏是书生赋分悭,生平受用只儒酸。

非无热处可炙手,禁得寒时做冷官。

乃父向年已科目,好儿今日又衣冠。

期颐上寿古来少,归去关山雾雨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挽苏少章

曾趁当年桂子秋,烦公引领广寒游。

春官报罢笑归去,底事无成付命休。

诗又江湖一家数,学寻伊洛到源头。

忍将感兴篇来读,望断修江无限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