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潮州吕使君

韩君揭阳居,戚嗟与死邻。

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

当复进赵子,诗书相讨论。

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

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

亦勿与为礼,听之汩彝伦。

同朝叙朋友,异姓接婚姻。

恩义乃独厚,怀哉余所陈。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韩君住在揭阳,忧患叹息与死亡相近。
吕使来到揭阳,他的笑声和谈话如春风般带来生机。
应当再次邀请赵子,一起研读诗书进行讨论。
无需驱赶鳄鱼,以免用奇异之事迷惑百姓。
有像大颠这样的人,才华出众能深深打动人心。
也不要对他过分礼遇,要让他遵循常理。
在朝廷中结交朋友,不同姓氏之间也可联姻。
唯有恩义最为深厚,这是我所推崇的道义。

注释

韩君:指韩姓的官员。
揭阳:地名。
死邻:近在咫尺的死亡。
吕使:使者吕某。
笑谈面生春:笑容和交谈如春风般给人带来活力。
赵子:友人赵某。
诗书:指读书和诗文。
讨论:学术交流。
鳄鱼:比喻恶势力。
诡怪:奇异怪诞。
疑民:迷惑百姓。
大颠:可能指有才华但行为奇特的人。
高材:才华出众。
动人:感动人心。
汩彝伦:扰乱常规伦理。
同朝:朝廷中。
叙朋友:结交朋友。
异姓:不同姓氏。
恩义:恩惠和情义。
厚:深厚。
余所陈:我所陈述的观点。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送潮州吕使君》。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深厚的情谊。

“韩君揭阳居,戚嗟与死邻。”开篇便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揭阳居”和“死邻”来表达一种隔绝和悲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随后转而描写吕使离别的情景,“笑谈”给人以温暖之感,与前面的“戚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即便是在离别中,也能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当复进赵子,诗书相讨论。”这两句则透露出吕使与诗人在文化、学问上的交流与互动,展现出一种深厚的友谊和对知识的共同追求。

“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这里通过借古代故事(鳄鱼故事)来告诫吕使君,在治理上应避免滥用权力,引起民众的恐慌与怀疑。

“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这两句赞美了吕使君的人品和才华,认为他如同古代的大木工一样,能够打动人心。

“亦勿与为礼,听之汩彝伦。”诗中还劝诫吕使在处世时不要过于拘泥于礼节,而应以宽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同朝叙朋友,异姓接婚姻。”这两句则是对友情和亲情的一种肯定,表明不论血缘还是政治关系,都能通过共同经历和深厚的情谊来加强彼此的联系。

最后,“恩义乃独厚,怀哉余所陈。”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吕使君离别之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对这段友谊的珍视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多层次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深度。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闻望之解舟

子来我乐只,子去悲如何。

谓言且少留,大舸已凌波。

闇黮虽莫测,皇明迈羲娥。

脩门归有时,京水非汨罗。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食黍行

周公兄弟相杀戮,李斯父子夷三族。

富贵常多患祸婴,贫贱亦复难为情。

身随衣食南与北,至亲安能常在侧。

谓言黍熟同一炊,欻见陇上黄离离。

游人中道忽不返,从此食黍还心悲。

形式: 古风

骅骝

龙德不可系,变化谁能谋。

骅骝亦骏物,卓荦地上游。

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

辙迹古所到,山川略能周。

鸿蒙无人梯,沆漭绕天浮。

巉岩拔青冥,仙圣所止留。

欲往辄不能,视龙乃知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兼并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

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