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大法眼禅师真赞

非风幡动,非风铃语。见闻起灭,了无处所。

何以明之,俱寂静故。此光明藏,平等显露。

由本无明,爱欲悭妒。如隔日疟,痛自遮护。

有能了者,即同本悟。索尔虚闲,随缘静住。

一切仍旧,自无染污。为物作则,崄崖之句。

不可犯干,如大火聚。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诗人释德洪对清凉大法眼禅师的赞美之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禅宗思想和比喻,旨在表达禅悟的境界与实践。

首先,“非风幡动,非风铃语”两句,以风动幡、铃声为例,说明事物的动与静并非外在因素所引起,而是内心觉知的结果。这体现了禅宗中“心外无物”的观念,强调内心的观察与体验。

接着,“见闻起灭,了无处所”指出一切现象的生灭变化都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存在之处。这反映了禅宗对世间现象无常性的理解,倡导超越表象,直指本质。

“何以明之,俱寂静故”进一步阐述,通过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寂静的,可以明了宇宙的真相。这里“寂静”指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而非外界的静寂。

“此光明藏,平等显露”则表达了禅悟者内在的光明与平等,认为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潜力,只是被贪、嗔、痴等烦恼所遮蔽。

“由本无明,爱欲悭妒”揭示了众生迷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无知与贪爱,以及自私的心理状态。

“如隔日疟,痛自遮护”将人的心理状态比作疾病,暗示人们在痛苦中自我保护,难以看到真实的自我。

“有能了者,即同本悟”鼓励人们通过智慧的洞察,达到根本上的觉悟。

最后,“索尔虚闲,随缘静住”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灵的空灵与宁静,顺应自然,不为外境所动。

“一切仍旧,自无染污”强调即使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清净。

“为物作则,崄崖之句。不可犯干,如大火聚。”则表明禅师作为修行者的典范,其言行如同险峻的悬崖,不可轻易触犯,其智慧与教诲如同炽热的大火,给人以强烈的启示与警醒。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禅理,展现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觉悟真理的精神追求,以及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玄沙宗一禅师真赞

根门有功,则是心外见法。

用处换机,则是问时有答。问答交驰,摸索大道。

心法对峙,破碎真如。异哉此老,超出两途。

亡僧面前,波全露水。猛虎须畔,光自照珠。

衲僧不识,如井觑驴。

形式:

云门匡真禅师画像赞二首

见流滔天,公峙如山。壁立万仞,捍其狂澜。

可望而却,不可览攀。犀颅虎眸,美髯绕颊。

云辞电机,霹雳为舌。邪宗堕倾,魔胆破裂。

须臾清明,光风霁月。丛林驴骡,蹴踏龙象。

不可系羁,逸气迈往。我不得济,大地是浪。

忽然现前,清机历掌。阿罗汉有,三毒捺落。

迦没把柄,咄哉黄面。浙子一生,吃著不尽。

形式:

南安岩主定光古佛木刻像赞

秦时?轹,如刀口希。廓然见前,石火莫追。

法于是中,不著思惟。举既不顾,咦之而往。

天中函盖,目机铢两。久雨不晴,清机历掌。

孰传其要,绝尘逸群。深明二子,详豁诸孙。

维定光佛,出豁之门。以真如用,使令万象。

反易黠鲁,纵夺雨旸。洗痴暗目,回颠倒想。

示汝语言,一切智畏。如月入水,如风行空。

无所妨碍,赠以之中。又复怜汝,□□未识。

方其死时,谓是生日。如光照珠,如甜说蜜。

形式:

毛氏所蓄岩主赞

此像为谁,天中之尊。道传云门,为四世孙。

白帽蒙首,须髯绕颊。见之清凉,洗烦恼热。

以偈为檄,指撝造化。诗乃办两,出于咄嗟。

以境惟心,往复无间。是故死时,亦生之旦。

怒猊乳虎,亦生敬虔。何以致之,真慈则然。

南率古□,形如侧磬。稽首定光,千江月影。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