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沙宗一禅师真赞

根门有功,则是心外见法。

用处换机,则是问时有答。问答交驰,摸索大道。

心法对峙,破碎真如。异哉此老,超出两途。

亡僧面前,波全露水。猛虎须畔,光自照珠。

衲僧不识,如井觑驴。

形式: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是对玄沙宗一禅师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禅宗术语和形象,展现了禅师的高深境界与独特见解。

“根门有功,则是心外见法。”这句话揭示了禅宗修行的核心——通过内心的力量(根门)去理解宇宙万物(法),强调了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的统一性。

“用处换机,则是问时有答。”这里描述了禅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灵活应对各种情境,即在提问与回答之间,禅师能够迅速洞察事物的本质,展现出其智慧与应变能力。

“问答交驰,摸索大道。”通过不断的对话与思考,禅师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体现了禅宗修行中对话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心法对峙,破碎真如。”这句话表达了禅师在内心深处与宇宙真理相对立,通过这种对立与融合的过程,最终达到对真如(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与破除。

“异哉此老,超出两途。”禅师以其独特的见解超越了传统思想的局限,显示出其非凡的智慧与境界。

“亡僧面前,波全露水。”在逝去的僧侣面前,禅师如同清澈的水面,映照出万物的真实面貌,体现了禅师对生命与存在的深刻洞察。

“猛虎须畔,光自照珠。”在猛虎的身旁,禅师的智慧之光如同明珠般闪耀,照亮了周围的一切,象征着禅师的智慧与慈悲。

“衲僧不识,如井觑驴。”对于那些未能领悟禅理的人来说,禅师的智慧犹如深井中的驴子,难以触及,强调了禅宗修行的难度与深度。

整首诗通过对禅师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与独特的禅宗智慧,同时也传达了禅宗修行的精髓——通过内心的觉醒与实践,达到对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云门匡真禅师画像赞二首

见流滔天,公峙如山。壁立万仞,捍其狂澜。

可望而却,不可览攀。犀颅虎眸,美髯绕颊。

云辞电机,霹雳为舌。邪宗堕倾,魔胆破裂。

须臾清明,光风霁月。丛林驴骡,蹴踏龙象。

不可系羁,逸气迈往。我不得济,大地是浪。

忽然现前,清机历掌。阿罗汉有,三毒捺落。

迦没把柄,咄哉黄面。浙子一生,吃著不尽。

形式:

南安岩主定光古佛木刻像赞

秦时?轹,如刀口希。廓然见前,石火莫追。

法于是中,不著思惟。举既不顾,咦之而往。

天中函盖,目机铢两。久雨不晴,清机历掌。

孰传其要,绝尘逸群。深明二子,详豁诸孙。

维定光佛,出豁之门。以真如用,使令万象。

反易黠鲁,纵夺雨旸。洗痴暗目,回颠倒想。

示汝语言,一切智畏。如月入水,如风行空。

无所妨碍,赠以之中。又复怜汝,□□未识。

方其死时,谓是生日。如光照珠,如甜说蜜。

形式:

毛氏所蓄岩主赞

此像为谁,天中之尊。道传云门,为四世孙。

白帽蒙首,须髯绕颊。见之清凉,洗烦恼热。

以偈为檄,指撝造化。诗乃办两,出于咄嗟。

以境惟心,往复无间。是故死时,亦生之旦。

怒猊乳虎,亦生敬虔。何以致之,真慈则然。

南率古□,形如侧磬。稽首定光,千江月影。

形式: 四言诗

小字华严经赞

我闻尊者龙胜师,应供曾入娑竭海。

龙宫微尘妙章句,目所一瞥辄能诵。

流于五天及震旦,为热恼中甘露门。

唯道人栖出其后,愿力猛利思精特。

能于方策纸墨间,书此大经十万偈。

诵于蜗舍巢庵中,了然如在龙宫见。

观者种性有差别,爱慕皆生殊异想。

要当谛观一尘中,亦有无边妙经卷。

昔有智人破此尘,十方世界一切说。

以名尘故非断空,而可破故非实有。

了此两宗妙法门,亦摄一切契经海。

譬如困卧俄顷际,梦中所历更千载。

乃知一念圆古今,真实际中法如是。

一微尘妙不可测,当知一一尘亦然。

譬如天帝网明珠,珠体莹然俱照彻。

一珠具足诸网珠,一一珠中同遍入。

我今以此金刚句,坏灭彼众下劣想。

使悟尘中含此经,奚方策中乃惊异。

咨尔山君河树神,各各当忆本愿力。

要当勇猛勤守护,勿令邪念辄蠹侵。

毗蓝风吹须弥卢,劫火焚烧大千界。

为摊此经一切处,使其凉曝各得所。

我此现前佛子等,作是观者名正观。

稽首十方调御师,刹刹尘尘为作證。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