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放溜下松滋,登舟命楫师。

讵忘经济日,不惮冱寒时。

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

政成人自理,机息鸟无疑。

云物凝孤屿,江山辨四维。

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

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渚宫何处是,川暝欲安之。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我顺流而下抵达松滋,登上船后命令船夫划桨。
怎能忘记每日的经世济民,即使严寒也不畏惧。
不只是古人洗帽,此刻我也在此洗涤心灵。
政治清明,百姓自我管理,万物宁静,鸟儿无需担忧。
孤岛云雾缭绕,我辨识着四方的山水。
傍晚风渐渐大了,冬至日的行程似乎更慢。
冬至的钟声惊动了云梦之地,渔歌回荡,唤起楚辞的韵律。
那昔日的渚宫如今何处?天色渐暗,我心向何方安顿?

注释

溜:顺流而下。
命楫师:命令船夫划桨。
经济:经世济民。
冱寒:严寒。
洗帻:清洗帽子,比喻净化心灵。
濯缨:古人以濯缨表示洁身自好。
政成:政治清明。
四维:四方。
晚来风稍急:傍晚风大起来。
腊响:冬至的钟声。
渚宫:古代地名,此处可能指代某处遗迹。
川暝:天色昏暗的江面。

鉴赏

诗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首诗开篇即写放下船帆,选择在松滋江东停泊,这种安逸自在的生活态度令人向往。"讵忘经济日,不惮冱寒时"表达了诗人不忘初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敬畏之心,即便是在严寒中也不辞劳累。

接下来的"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则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自我精神状态的写照。诗人不仅洗净了头巾,更洗净了内心的尘埃,将这份精神状态留存下来。

"政成人自理,机息鸟无疑"显示了诗人的成熟与淡定。他像一位政治家一样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一切都得到妥善处理时,他便能享受到片刻的宁静,就如同停歇的车轮和不再鸣叫的鸟儿。

"云物凝孤屿,江山辨四维"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自己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世界认知的广阔视野。

"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写出了时间流转和季节更替的感慨。诗人在这段时光里,感受到了自然界中那份微妙的变化,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丝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则是通过对声音和歌谣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种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最后的"渚宫何处是,川暝欲安之"则是在寻找一片宁静的所在。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于归宿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寄托的心境。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深远的历史感和文化自信,是一首集情趣与哲理于一体的佳作。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

望秩宣王命,斋心待漏行。

青衿列胄子,从事有参卿。

五马寻归路,双林指化城。

闻钟度门近,照胆玉泉清。

皂盖依松憩,缁徒拥锡迎。

天宫上兜率,沙界豁迷明。

欲就终焉志,恭闻智者名。

人随逝水没,波逐覆舟倾。

想像若在眼,周流空复情。

谢公还欲卧,谁与济苍生。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蓟州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

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

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

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

府中丞相阁,江上使君滩。

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證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