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注释

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
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
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
明发:天亮,拂晓。
匡阜:庐山别名。
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
九江:即指浔阳江。
黤黕:深黑不明。
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
容霁:一作“凝黛”。
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
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
当:耸立。
曙空:明朗的天空。
香炉:香炉峰。
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
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限:束缚。
于役:有事远行。
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
霜,每年因时而降。
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
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彭蠡湖中远眺庐山的景象和心情。开篇“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两句,通过对月亮和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接着,“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表达了诗人在等待清晨日出的同时,对周围景色的感受。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两句,通过对山勢和河流的描写,展现了庐山的雄伟。接下来的“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则是对早晨天际景色的细腻描绘,突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两句,以神秘的香炉和壮观的瀑布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紧接着,“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人的怀念之情。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因忙碌的工作而无暇顾及自己的身心状态。随后的“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旅程的艰辛。

最后,“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则是诗人对隐居于山林之人的问候与期盼,希望能与他们一道共享自然之美。整首诗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理想。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證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登龙兴寺阁

阁道乘空出,披轩远目开。

逶迤见江势,客至屡缘回。

兹郡何填委,遥山复几哉。

苍苍皆草木,处处尽楼台。

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

鸟归馀兴远,周览更裴回。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登总持寺浮图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形式: 排律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