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

望秩宣王命,斋心待漏行。

青衿列胄子,从事有参卿。

五马寻归路,双林指化城。

闻钟度门近,照胆玉泉清。

皂盖依松憩,缁徒拥锡迎。

天宫上兜率,沙界豁迷明。

欲就终焉志,恭闻智者名。

人随逝水没,波逐覆舟倾。

想像若在眼,周流空复情。

谢公还欲卧,谁与济苍生。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期待着宣王的命令,我斋心静候黎明的到来。
学子们身着青衫排列整齐,其中有官员参与卿相的事务。
五匹骏马拉车寻找归途,双林指向那传说中的化城。
听到寺庙钟声临近门扉,照见心灵如玉泉般清澈。
黑色伞盖倚松休息,僧侣们手执锡杖迎接。
天宫之上通往兜率天,沙界顿显光明,驱散迷茫。
我渴望实现此生志向,恭敬地倾听智者的教诲。
人生如流水消逝,如同翻覆的小舟,难以把握。
想象中的景象仿佛眼前,却只能空怀情感。
谢公已退隐,无人能助我拯救苍生。

注释

秩:官阶、秩位。
宣王:古代君主的称号。
斋心:虔诚的心境。
漏行:古代计时器漏壶滴水,代指黎明。
青衿:学子的服装。
胄子:贵族子弟。
兜率:佛教中的一重天。
沙界:佛教术语,指尘世。
终焉志:一生的志向或归宿。
济:帮助,救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前往紫盖山陪伴张丞相祠堂的途中,顺道游历玉泉寺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修行者的尊崇。

"望秩宣王命,斋心待漏行。" 开篇即表明诗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代圣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期待。

"青衿列胄子,从事有参卿。" 描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僧侣们在寺庙中从事佛前,显示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五马寻归路,双林指化城。" 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映射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闻钟度门近,照胆玉泉清。" 钟声的传来,不仅是时间流逝的象征,也是寺庙中庄严氛围的一部分。而“照胆”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澈与明净。

"皂盖依松憩,缁徒拥锡迎。" 这里的“皂盖”指的是僧人的服饰,“缁徒”则是对僧侣的一种尊称,这两句强调了诗人对于佛门弟子的尊敬之情。

"天宫上兜率,沙界豁迷明。" “天宫”指的可能是寺庙中的某个建筑,或是象征着精神世界的高洁,“沙界”则可能指的是寺庙周围的环境,这两句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的境界。

"欲就终焉志,恭闻智者名。" 诗人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智慧者的敬仰之情。

"人随逝水没,波逐覆舟倾。" 这两句借用了水与船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世事无常和生命易逝的哲理。

"想像若在眼,周流空复情。" 诗人通过对眼前景象的回忆和联想,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体验。

"谢公还欲卧,谁与济苍生。"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向一位智者(可能是张丞相)提问,表达了对于救赎众生的困惑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佛教修行以及生命哲理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蓟州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

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

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

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

府中丞相阁,江上使君滩。

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證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登龙兴寺阁

阁道乘空出,披轩远目开。

逶迤见江势,客至屡缘回。

兹郡何填委,遥山复几哉。

苍苍皆草木,处处尽楼台。

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

鸟归馀兴远,周览更裴回。

形式: 排律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