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夜叹

虎林城中正月半,十万人家灯灿烂。

溧阳风景方放灯,通宵不禁人游玩。

大雪深寒万木僵,家家冷坐无薪炭。

典钱买竹又买灯,糠油结冻点灯暗。

豪民张灯唤歌舞,鼓笛喧轰夜忘旦。

忽闻买丝造海船,府檄专令豪户办。

仓皇且救火燃眉,纵有华灯何暇看。

老夫掩关拥炉坐,一盏青灯置书案。

良辰乐事怅难并,顷刻欢声作愁叹。

苏公买灯状,陈子题灯诗。

痴儿騃女知不知,月明月暗反覆手,且愿麦熟休王师。

形式: 古风

翻译

虎林城中元宵节,万家灯火辉煌照。
溧阳风俗刚放灯,彻夜开放任游玩。
大雪纷飞气温低,树木冻结家家冷,薪炭难寻。
典当财物买灯笼,糠油凝固灯光暗。
富豪之家挂彩灯,鼓乐喧天夜未晓。
突然听说造海船,官府下令富户办。
急切之中救眼前,华灯璀璨也无暇。
老夫闭门围炉坐,一盏青灯伴书卷。
美景良辰心却愁,瞬间欢笑化哀叹。
苏公买灯写状文,陈子题诗表心意。
孩童无知大人傻,明月暗月反复论,只盼麦熟免战乱。

注释

虎林城中:虎林城。
正月半:元宵节。
溧阳风景:溧阳风俗。
方放灯:刚开始放灯。
大雪深寒:大雪纷飞。
万木僵:树木冻结。
典钱:典当财物。
买灯:购买灯笼。
豪民:富豪。
鼓笛喧轰:鼓乐喧闹。
府檄:官府命令。
豪户办:富户承办。
仓皇:急迫。
火燃眉:燃眉之急。
老夫:我。
掩关:闭门。
青灯:青色的灯。
良辰乐事:美好时光。
怅难并:心中惆怅。
顷刻:瞬间。
欢声:笑声。
愁叹:哀叹。
苏公:苏轼。
陈子:陈子昂。
题灯诗:题写灯谜诗。
痴儿騃女:无知的孩子和成年人。
月明月暗:明亮月夜和昏暗月夜。
反覆手:反复讨论。
麦熟休王师:麦熟时希望停止战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末元初时期元宵节的景象。开篇便以“虎林城中正月半,十万人家灯灿烂”设置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其中“十万人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盛大的元夜庆祝场面。

诗中的“溧阳风景方放灯,通宵不禁人游玩”表现出人们在元宵之际对美好风光的享受与喜悦,也反映出节日文化中人们对于美丽事物追求的情怀。然而,“大雪深寒万木僵,家家冷坐无薪炭”则描绘了另一面,即冬季严寒下不幸者家庭的艰辛与孤独。

“典钱买竹又买灯,糠油结冻点灯暗”通过对比富裕之家的豪华与贫困之家生活的艰难,不仅强调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现实不平的感慨。而后面的“豪民张灯唤歌舞,鼓笛喧轰夜忘旦”则再次带领读者回到元宵之夜的热闹场景中。

诗人通过“忽闻买丝造海船,府檄专令豪户办。仓皇且救火燃眉,纵有华灯何暇看”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急迫心态的描绘,同时也隐含着对于权贵之家急于求成的心境批判。

最后,“老夫掩关拥炉坐,一盏青灯置书案。良辰乐事怅难并,顷刻欢声作愁叹”则是诗人自身的感慨,他远离喧嚣,独自沉浸在书卷之间,对于世事的变化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不仅展现了元宵节夜的热闹景象,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个人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巴东西

巴东有杜鹃,杜鹃啼春花正妍。

巴西有杜鹃,杜鹃啼血花可怜。

巴东巴西久为客,目断江南归未得,月明满地山花白。

形式: 古风

月琴吟赠程禹仲

我月太古色,我琴太古音。

色见音声求,焉能知我心。

月到茅亭夜亭午,据梧坐看胎仙舞。

本无圆缺无亏盈,心迹双清游太古。

笑渠空向广寒游,记得霓裳羽衣谱。

形式: 古风

风雨不出

儒官少公事,閒坐如家居。

闭户听风雨,重读架上书。

岂无借书瓻,小酌勿用沽。

岂无苜蓿盘,园丁送嘉蔬。

溪童把钓竿,时得径寸鱼。

采薇拾橡栗,视此已有馀。

怀哉天地恩,不弃无用儒。

舍此将何之,狂士多迷途。

终不如归田,一蓑溪上锄。

形式: 古风

东园赏红梅

花姨夜捣守宫血,染就南枝花貌别。

宿酲未解春正酣,一片晴霞消冻雪。

莫道有人疑作杏,老眼频看亦生缬。

东阑更有萼绿华,精神标致尤清绝。

先生焚香读书处,把酒花前相暖热。

群蜂知香不知色,一枝肯许儿童折。

两株横卧处士桥,梦中归踏孤山月。

形式: 古风